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章列表页
故鄉的皮影戲

故鄉的皮影戲

2025-11-13 10:00:04 作者:老黄历   

在我的故乡在滦县,过去,每年秋后农闲时节,都要找机会找借口唱戏。有钱的时候请一台评剧,一般情况下都请地方戏——“滦州皮影”。十里八村哪儿都有皮影班子,给个钱不给个钱,管几顿饭即可。皮影戏台,很简单,小伙子们滚八个碌碡来,选好位置一个角戳一个,一个上再摞一个,上面再架上门板就行了。皮影团有自带的布棚子,戏台正面有一白布影窗,这是“银幕”;布棚子顶部一定有个布制的烟囱,因为有个烧煤油的大灯,得排烟;灯像猪八戒钉耙倒挂一样,下是油壶,对着影窗有五六个灯嘴,窗前彩色影人一耍动,窗外就可看到皮影戏了。彩色电影才几年?彩色皮影唐宋年间就有了。皮影团规模小,几个人就行。锣鼓乐器3个人,一个板胡,一锣,一鼓。开场前打三通锣鼓,是为招人。开场之后,鼓声就少了。影人走动,小罗打点就行了,武打就得紧锣密鼓加其他乐器,唱的也可加入。鼓乐是皮影的背景。耍箭杆儿的,也即耍影人的要二三人,一个影人一般有三个箭杆儿,颈部的一个,左右手各一个,颈部的支撑全身,左右手可以做各种动作。一人操作两个影人即六个箭杆没问题,全靠手上的功夫。唱腔表演最少二人,兼唱生旦净末丑和道白。我们那里唱皮影都掐嗓,控制声气,以出现不同声调,大老爷们也能唱得细声细气。几个人凑起来,就可演皮影了。影人是驴皮刻的,设计、刻制、着色,都要功夫。驴皮挺实又透明,是别的材料不可替代的。影人分头部、身子(含颈部)、大腿、小腿(含脚)、大臂、小臂(含手)等,钉线连接。头部叫头茬,最重要了,人物身份、形象都在这里体现。唱皮影有本子,叫影卷,都是文人整理,传抄留下来的。如《五锋会》《青云剑》《琵琶词》等,语言简洁、生动,有动作,适合演唱。小时候我和我弟弟在一个中学读书,他初一被下放了,劳动之余和小伙伴成立了皮影社,整天抄影卷,刻影人,终究没有坚持下来。演皮影,是村里的盛事。人们都要通知邻村的亲戚朋友来看戏。傍晚,月上柳梢头,戏台锣鼓点一敲,人们带着蒲墩,扛着凳子,从四面八方涌来。

相关阅读

MORE+

最新文章

MORE+

              熱門標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