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手機版
查詢工具
網站導航
2025/5/4
2025/6/1
2025/7/1
2025/05/02
元宵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作者:食客14404017527714306606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曆朝曆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爲一大盛事。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征安息,蠟出龍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鮮。"描繪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叫上元節、燈節。是夜,張燈結彩,猜燈謎,觀焰火,吃元宵,賞月賦詩,相沿成習。隋、唐、宋以來,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載:"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八裏,列爲戲場",參加
所謂“包”湯圓“滾”元宵,元宵、湯圓是兩回事,這可以說是北方、南方之不同淵源所致。 由于元宵和湯圓都是用糯米粉做皮,並且常采用芝麻、白糖等做餡料,因此容易讓人混淆,但它們在制作工藝上
農曆正月十五是漢族傳統的元宵佳節,新春期間的節日活動也將在這一天達到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點起萬盞花燈,攜親伴友出門賞燈、逛花市、放焰火,載歌載舞歡度元宵佳節。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爲它處在新的
元宵節是正月十五日,又稱上元節。古代,我們的祖先把一年分爲“三元”。正月十五爲“上元”、七月十五爲“中元”、十月十五爲“下元”。農曆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古代把夜稱之謂宵,所以把“上元節”又稱爲“元宵節”
達斡爾族人稱元宵節爲“卡欽”(Kaqin),是春節活動的最後一個節日。它被認爲是天神歸界的日子。“卡欽”也像“阿涅”(春節)一樣,也要點香供神,燃放爆竹,吃手把肉,十五日早晨也吃肉湯餃子。節日的飲食之豐盛和文體活
煙火作爲一種文藝技術表演最早可追溯到漢代盛行的“百戲”,蔡質在《漢儀》中記載:“正月旦,天子幸德陽殿,臨軒。……作九賓徹樂,舍利從西方來,戲于庭極乃畢。入殿前激水,化爲比目魚,跳躍喇水,作霧障目。畢,化成黃龍長八丈,
元宵節的主題詞是燈。一般認爲,漢明帝爲了表彰佛法,下令在正月十五夜“燃燈表佛”,才拉開了元宵燈會的帷幕。而到了隋炀帝時,則已蔚然成風。《隋書·音樂志》雲:“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
農曆一月十五日是元宵節,也叫上元節。在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天邊星月高懸,地上燈火通明,浒山人民乘著春節的余興,在早春的晚風中觀燈、猜謎,別有一番風味。早在漢武帝時期已形成正月十五日張燈結彩的習俗。到了隋炀帝大業
元宵北方吃什麽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成爲世代相沿的習俗。在飲食方面,元宵節南方吃“湯圓”,那麽北方在元宵節當然是吃“元宵”啦。有人說“湯圓,元宵是一樣的東西”。其實,在中國,元宵、湯團是兩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