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8 17:45:03 作者:老黄历 傳統節日
民以食为天,说元宵节,先从元宵说起。
南京人口中的元宵,原是包括了无馅与有馅的两种的。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宁波汤团店开到南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赖汤圆风行一时,才渐渐有所区分,将实心无馅的小丸子叫元宵,如“桂花酒酿元宵”;有馅的改叫汤团或汤圆,如“四喜汤团”、“双色汤圆”。统称元宵的缘故,有传说,道是民国初年,袁世凯篡权复辟,以元宵与“袁消”谐音,禁人呼叫,就跟某阶段忌用镇扬一样。南京人不信邪,偏偏口口声声叫元宵,果然不久袁氏就灰飞烟灭了。这当然是政治笑话。元宵之名甚古,宋人笔下就有“元宵煮食浮圆子”习俗的记录,后乃随节名而呼之,就像端午粽、重阳糕一样。 与元宵节相关的食物还有面条。“上灯元宵落灯面”,上灯吃元宵,落灯吃面条。在南京方言中,“灯”与“顿”同音同韵,听起来便成了“_上顿元宵落顿面”,寓衣食丰足的意思。同时,落灯后,归家团圆的家人,年节相聚的友人,也都将散去,吃顿面条,寓“长(常)来长(常)往”之意。 此外还有一种在街头卖的小吃,取棘刺一枝,将爆玉米花和煮熟的红豆串在刺上,颇像盛开的梅枝;也有用怡糖(南京话叫“糖稀”)吹成石榴或柿子,粘在棘枝上的。此物可玩可吃,游人都会买上一枝。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物质匾乏,就只剩下以怡糖粘山植果的“冰糖葫芦”了。 南京街头常年有元宵担,一头是炉火,炭火炉上架一只高深的紫铜锅釜;一头是竹或木橱架,橱屉上层装生元宵,下层备着洗碗的净水与盆,橱面上倒扣着干净碗匙,覆以白布。 有固定地点设摊的,还会摆出几副简易桌凳。也有沿街行走叫卖的,只要有人招唤,随时可以停在街边煮上一碗.而到了元宵节,元宵便成了家家户户必吃的食品。 旧时元宵节吃的元宵,多由家自己动手包制。 包元宵是年节中的一件大事。先要把糯米淘净,泡酥,拿到春房去春成米粉。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老街旧巷中,还有这样的春房。沉重的踏春,不用的时候,春柞落在臼里,踏脚高高扬起,有点像漫画上倒栽葱的飞机。春米的响动很大,一条街都能听到那如劳作者胸腔中挤压而出的“吭吭”声,有时候通宵达旦,人们也没有意见,把它当成了迎年的伴奏。除夕的傍晚,这延续十多天的声音突然消失,街面上一时静得让人心里发空。直到午夜,才有爆竹来接班,细碎热烈跳跃,如同无忧无虑孩童的嬉闹,唤醒漫天的轻松欢快。 舂房不大,主妇们把盛着酥好糯米的盆或桶在地上排队,人就只能站在街边闲话。待到春自己那一份时,才挨到门边张望着,怕的是被人挖了米去。舂之前要称一称米的重量,计重收费,每斤三分钱;舂好后照例不再称重,否则有不尊重舂米人之嫌。都是因为那年月粮食紧张,才会有这些穷讲究。 舂好的米粉是湿的,必须及时晒晾干,否则放不到元宵节,就有变酸的危险。考究的人家,总是备着一张篾丝编的大匾,用来晾晒米粉,或摆放搓好的元宵。过完节,就洗净了挂在墙上。蔑匾取下来的时候,粉墙便会露出格外白净的一个圆,仿佛在早早地预示着十五的圆满。 米粉主要是为包元宵准备的。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抗戰老兵的事迹和生活境況得到了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作爲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大型現代呂劇《回家》講述了山東籍台灣老兵一生不忘故鄉的感人事迹。這部呂劇已經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並將在本月11
每一個孩子都會是父母所恩賜的珍寶,孩子也會秉承著一個家庭的未來與希望。在孩子出生時,父母需要替他們起一個好聽且有寓意的名字。不要認爲起名字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一個好的名字能夠提升孩子後續的人生運勢,所以家長在給孩子
夢見紅衣男子,得此夢,主事業可有好運之勢,與他人間真誠相待者,財運可得提升之征兆,若非與他人真心相處,則生活有不安之意,財運難以得提升。如做此夢,得此夢乃是與他人間多有糾葛,因金錢之煩惱與他人大打出手者,生活多受影響
創字起名筆畫數是12劃,五行屬金,讀音是chuàng。創字,創字意爲開始,表示有創造力和創新能力。創字寓意博學多才,性格剛毅,胸中有大志,家積萬金,名傳四方。根據康熙字典分析,創字做男孩或者女孩名字都適合。甄大師爲您
琳字起名筆畫數是13劃,五行屬木,讀音是lín。琳字,琳字的原義是指青碧色的美玉,後來也指像玉一樣貴重的東西。琳字寓意爲人利索幹脆,聰明靈秀,一生運程極好,享盡人間之福。根據康熙字典分析,琳字比較適合做女孩名字。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