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章列表页
民間歌舞:原平鳳秧歌

民間歌舞:原平鳳秧歌

2025-08-19 18:00:04 作者:老黄历   

凤秧歌是流传于我省原平市北贾村的一种民间歌舞,常伴着“上院”、“踩街”、“撵瘟神”等民俗活动一起出现。解放后,每逢重大活动,它便活跃在街头、广场、舞台,颇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起源传说

  在民间流传着三种关于凤秧歌的起源传说。

  之一:秦始皇走马修 边时,有一家老少为避苦役,儿子扮成疯公子模样,扬襟舞扇,癫出城外。“野太医”和全家老小以追疯儿子为名,也逃出城去。后人为纪念他们足智多谋的行动,便产生了这种艺术形式。凤秧歌的两个领头人,正是“疯公子”和“野太医”。

  之二:北宋末年,梁山泊农民起义军为了搭救被官家捕捉的弟兄,扮成卖艺人模样,混入城内,劫了法场。后人为了纪念起义军的英勇行为,便产生了凤秧歌。

  之三:北宋末年,为了抵御辽国的入侵,从中原各地征调士卒开赴边地。当时,地处雁门关里的北贾村驻有许多安徽凤阳县籍的将士,为表达思乡之情,他们常在营帐外演唱家乡的凤阳花鼓,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凤秧歌。表演形式

  凤秧歌多于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六表演。它在曲调、内容、曲目上,与踩圈秧歌、轱辘秧歌差异不大,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独具特色的道具竹圈甩帽上。受该道具的影响,凤秧歌的舞步也呈现出晃晃悠悠的特色。它的演唱风格也不同于山西其他地方的小戏、民歌,运用了大量虚词,曲调昂扬、悠长,较为自由。

  凤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 “过街”、“踩圈”、“轱辘”三大部分。

  “过街”,也称“踩街”,主要用于街头和广场打场子时表演。这一部分的队形变化有“二龙出水”、“梅花阵”等,舞蹈动作有“击鼓双晃手”、“击鼓甩帽圈”、“转掖步”等,其韵律特征别具一格。

  “踩圈”,是定场表演,当地俗称“踩圈秧歌”。表演时,有演唱才能的男角头上扎块毛巾,或更换衣服扮成女角。男角是“踩圈”表演时的指挥,可即兴点出任何演员进场表演,并担负领唱的任务。“踩圈”在演唱前有一段程式化的舞蹈表演:首先男角上场,将绕圈行走的女角一个一个地点出来,做“跌籽儿”动作后,开始跑场子(跑队形),如“掏8字”、“扭麻花”等,然后围成圆圈边走边唱,有男唱女和、男女对唱等形式。其表现手法是叙事兼代言,类似表演唱,偶尔伴以简单的手势。唱时无管弦乐伴奏,由演员清唱。

  “轱辘”,亦称“轱辘秧歌”,以演唱有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为主。

  以上三种表演形式,既有一定的联系,又可独立存在。不论哪种形式的秧歌,都是一套人马交替表演。

相关阅读

MORE+

最新文章

MORE+

              熱門標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