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章列表页
送竈神過小年

送竈神過小年

2025-08-19 10:00:04 作者:老黄历   

 “二十三、灶上天”,这是东北年俗谚语的头一句。

  从腊月二十三“送灶王”过小年这天起,就算是正式开始了“过年”的筹备,“小年”相当于“大年”的序幕。

  在我国,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这源于人们对火神的崇拜。

  在我国古代,火神、灶神和炊神是同一个神。如炎帝,活着的时候是火神,死后则成为灶神,(管子·轻重戊》又说他“钻隧生火,以熟荤躁,民食之无兹之病,而天下生之”。还有一个掌管火的大神叫健人氏,《韩非子·五蠢》篇中说:“上古之世,……民食果蛤,腥躁恶臭,而伤害脾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缝取火,以化腥躁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缝人氏。”由此可见,炎帝和隧人氏都被人们尊称为火神,这是因为他们发明了火种的采集方法。继而他们还是将食物由生变熟的发明者。所以他们不仅是火神、灶神,还是炊神。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这天,设案焚香以祭之。

  上古的小年祭灶活动十分简单,到了宋代,虽有仪式,但也仅限于在自家举行。到了明清两代,祭灶活动达到了鼎盛时期,尤其是清代,祭灶礼仪十分繁杂,讲究也多。清代东北,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锅台边的东墙上(或北墙上)供有灶王爷像。画像上一般不只是“爷”一个人,还有他的两位夫人“灶王奶奶”,有的还加上“金童玉女”和其他民间崇拜的神仙,都是木版刻印,单色或双色,两边还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小年这一天,在灶王爷神位前放一张桌子,上面放上林米、谷草、一碗干净的清水,供品中最主要的就是灶糖。

  灶糖,也被称之为“糖瓜”,是以糖稀加麦芽、江米等做成的怡糖或称“场”,民间称为“灶糖”。东北各地在“小年”之前有专门的小作坊制作贩卖,正宗灶糖其特点是甜、脆、黏。

  这种糖之所以要做得黏和甜,是因为祭灶时人们要用它抹在画像中灶王爷的嘴上(还有的抹在灶门上方),意思是让他上天后“嘴甜”,多说几句“甜言蜜语”,多汇报所在之家的好处,而到说“坏话”时嘴就被糖粘住,张不开嘴,为供灶之家“隐恶扬善”。所以,东北民间的顺口溜说得好:“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这也是人们对灶王爷的希望和祈求。总之,灶王爷作为联系人间与天堂的使者,是这一天最重要的被照顾对象。由于灶神是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正月初一五更回来,所以腊月二十三便被定为谢灶日。

  当日掌灯时分,人们在灶神像前点灯焚香,然后向灶王爷磕头。人们在送灶时,要特意用林秸(高粱秆)做成马、狗、鸡,为给灶王爷领路和代步之用。烧香、跪拜、抹糖等诸项仪式结束后,就把灶神像取下,连同这些狗、马、鸡一起焚烧“升天”,并放鞭炮为之“送行”。

  过去东北新媳妇过门第二天正式下厨房做饭之前,首先得给婆家的“灶王爷”磕头行礼,对其恭敬有加。按理说,整天围着锅台转、烧火做饭的家庭主妇,是和灶王爷“朝夕相处”的人,祭灶应以她们为主。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相关阅读

MORE+

最新文章

MORE+

              熱門標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