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章列表页
清明物候

清明物候

2025-10-13 17:45:03 作者:老黄历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这时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春光明媚,杨柳垂丝,绿草如苗,城乡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清明”作为时序与节日相统一的节气,则是后来的事。  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一种标志,传统节日包含有某种风俗习惯和纪念意义的文化事项。两者既独立,又有必然联系。  清明节气在农历的每年三月份,其形成源于“八风”之说。八风是我国古代最早区分季、候风的方式。我国自古以农为本,以农立国。清明节具有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本身就体现出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通过不断探索不同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来获得相关的天文知识。这时正值严冬过后,气候宜人之际,因而成为人们进行户外活动的好时节。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以节日的形式来标明季节和气候的转换,在这些季节中产生出许多相关的活动,并逐步演变成节日风俗。其中的清明祭祖活动,就是中华民族在农业社会一直延续下来的一种独特风俗习惯。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和总结的结果,能反映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的变化,一宜指导农事活动。清明节气是播种的季节,既是大自然的节气,又是孕育生命的起始。清明一到,春回大地,春耕春种从此开始。每年清明前后,广东气温明显回升,降雨量增多。通常而言,此时全省平均气温为17.7Y左右,平均降水量达142.2毫米。这正是广东各地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可见,清明对于地处南国的广东而言,在农业生产方面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在我国,岁时节令也就是岁时、岁事、时节、月令、时令等事项n这种时节意识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宇宙间自然界的运转推移,而农业生产受这种自然运动的制约最为明显。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处于季风地带,水土气候的基本特点大致相同。人们对时节十分敏感,并使之形成对自然的畏惧和祟拜之情。而且,在与季风地带有密切关系的水稻生长过程中,民众对时节的规律感尤为敏感。水稻栽培过程强化了先民的时节节律感,这在古代社会尤为突出,即使在当代社会也同样存在。清明前后的十多天时间内,人们浸泡种子,待种子发芽后再插秧于田。此外,古人在播种前,都通过祈求祖灵来获得丰收。这也应该是清明节祭把先祖得以延续下来的一个因素。因此,农耕社会中的水稻种植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信仰问题。  在二十四节气当中,清明是一直最受重视的节气之一。古代诗人李嘉佑有一首《春日汉上作》的诗写道:  港上春风涨,鸳鸯逐浪飞。  清明桑叶小,度雨杏花稀。

相关阅读

MORE+

最新文章

MORE+

              熱門標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