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章列表页
拉祜族春節

拉祜族春節

2025-05-05 08:30:06 作者:老黄历   

  春节是拉祜族人民的重大节日,拉祜语称为“扩塔”或“扩扎”,在古诗歌唱词中称为“科尼哈尼”。过年的时间因支系不同而异,拉祜纳基本与汉族相同,在每年的正月间过,所不同的是要看日子,如果认为日子不好,便会提前或推后几天,不一定是初一。拉祜西和苦聪人从十一月到第二年一月间择吉日过年,属马、蛇、兔、猪、鸡之日为吉日,属牛、羊之日为忌日。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杀年猪、舂糯米粑粑、歌舞、丢包、打陀螺、荡秋千、射弩,走亲访友、拜年贺岁等。  关于“扩塔”的热闹场面,拉祜族民间文学史诗《牡帕密帕·歌尾》有一段十分生动的描述:一年三百六十天,今天是过年,一年一次大节,一年一次大团圆。桃子花开了,李子花开了,春意最浓最艳,最好的日子是今天。男的跳舞站中间,女的跳舞围外面,女的拍手银镯叮响,男的吹笙心儿欢。跳吧,唱吧,让我们忘却一年的辛苦,让我们送走过去的灾难,打响哈灭那———使我们精神振奋,赶走邪魔保平安。我们围住温暖的火塘,高高兴兴好过年,喝足多依酒,吃饱白米饭。大年过完了,各自回家了,扛起犁头背起芟刀,上山下箐搞生产。  每年秋后,澜沧江两岸的拉祜人就着手过春节的准备。男子忙于进山狩猎,准备年礼;女子纺线织布,赶制年装;青年男女们忙着制作葫芦笙、口弦、哩嘎嘟;心灵手巧的姑娘们,还要缝制荷包和筒帕;孩童们则忙着做陀螺、搓麻线。从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起便开始打扫卫生、烤酒、杀年猪等,以迎接“扩塔”的到来。  除夕这天,山寨便热闹起来,全寨一致行动,洒扫除尘,大搞清洁卫生,把个绿树掩映,鲜花点缀的山寨,收拾、装点得面貌一新。男女青年们上山砍回一棵2米多高的青松树,栽插于寨子中央,周围置芭蕉秆和甘蔗,以示迎接春节。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春节,人们都喜欢舂制糯米粑粑,这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家家户户炊烟袅袅,糯米飘香,碓声此起彼落,欢快而有力。人们将舂出的糯米粑粑首先敬献给天神厄萨,然后象征性地祭祀牛、犁、锄、砍刀等生产工具,以表祈奉之意。认为这些农具在过去的一年里,十分辛劳,与主人合作得很好、很愉快,主人要与之同尝丰收之果;并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与主人再度合作,种好庄稼,来年获得更好的收成。除夕之夜,人们还要沐浴净身,除去一年的尘垢,清清爽爽迎接新的一年,并将翌日的食物准备齐全,因为初一是忌动刀的。新中国成立前,有的地区的拉祜族,还要在太阳未落之前,众人一道向日落处接祖先灵魂回来一道过年,晚上举行滴水、献饭仪式,老年人则要到寺庙里熬夜守岁。相传,从前巨人扎努扎别与天神厄萨争斗,天神厄萨为了惩治人类,作祟不让庄稼长出粮食来,扎努扎别最后也被厄萨害死了。人类没有饭吃,无法生存,没办法,只好去求厄萨。天神厄萨这才给人类划分农时节令,人们按着四时节令去耕种,庄稼才长出粮食来。这样人类才有了饭吃,人们为了报答厄萨,每当春节都要舂糯米粑粑,跳芦笙舞来纪念厄萨。从此,每逢年节都要跳芦笙舞,以示纪念与庆贺,特别是春节,就更加隆重和欢快了。舂出的糯米粑粑首先要敬献给厄萨。就这样,年复一年,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节日活动一共为九天,分三个阶段。初一到初四为第一阶段,称为大年。大年初一的“抢新水”,可谓是春节最富情趣的活动。凌晨,随着雄鸡破晓的一声啼鸣,山寨立时响起炒豆般的枪声。枪声中,青年男女们争先恐后冲出家门,穿浓雾,踏草露,奔向山脚下的清泉边“抢新水”。新水,在拉祜族看来,是纯洁和幸福的象征。春节伊始,泉水最新最纯,喝了能使人消灾去病,获得幸福,益寿延年,第一个抢到新水的人,被认为是最幸福、最勤劳的人,她(他) 在新的一年里,将受到人们的敬羡。大年初一,按照拉祜族的传统习惯,人们不外出串门拜年,吃年饭前不能高声谈笑,不能吹口哨,不能坐在门槛上,不能在门槛上砍东西,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他们认为这样做,在新的一年里才能受到人们的敬重,生产、生活才会顺利。初一,还要给狗喂好吃的,以示感激,拉祜族传说认为,是狗给人类带来了五谷籽种。初二开始,人们带上糯米粑粑、猪肉、酒等,走村串寨,串门走户,给亲朋好友拜年,互致问候。有的地方,初一早晨,全寨男女老幼听到寨外传来的火药枪声时,便奔向寨门口迎接干活归来过年的亲人。由寨中老者向他们撒米、敬酒,表示春节快乐,吉祥如意。新中国成立前,初一早饭后还要举行祭祀仪式,祭祀仪式结束后,男孩子打陀螺,女孩子荡秋千。有的地方初一上午鸣枪两响,请死去的父母亡灵归来过年;有的地方,凡已安家立业的女儿、女婿,在最初三年内,每年必须携带四块糯米粑粑,两块大的,两块小的,初一去向岳父母和妻兄拜年。

相关阅读

MORE+

最新文章

MORE+

              熱門標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