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章列表页
正月十五鬧元宵

正月十五鬧元宵

2024-03-24 14:30:01 作者:老黄历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是继除夕、大年初一之后的春节期间又一个节日高潮。这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也称作“元宵节”。如果将正月初一祭祖祭神视为严肃庄重的节日仪式之最,那么正月十五就堪称是中国人的狂欢节,内容极其丰富。

正月十五闹元宵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商代。关于这个节日的形成主要有三则传说。

祭祀“太一”神

  “太一”又称“大一”、“泰一”、“太乙”。《楚辞》里称其为“东皇太一”,《西游记》等神魔小说里称其为“太乙真人”,而《星经》则记载“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主十六神”,总之,是东方的一颗主星、一位主神。据专家们考证研究,认为所谓“太一”神就是商代的开国之君—商汤。

  商汤姓“子”,名“履”,“汤”是他的字(一说是他的封号)。他本是东方商族部落的一位首领,攻灭夏朝后建立了商王朝。商汤在位期间推行善政,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众,停止人殉以保护劳动力,因此深受商人的爱戴,死后被尊为“太乙”、“大乙”或者“高祖乙”(在《史记》中写作“天乙”,天和大字形接近),并把东方(商部落发源的地方)的一颗星命名为“太乙星”,虔诚祭祀。  据《史记·乐书》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这就是说,汉代每年正月的第一个辛日在甘泉宫祭祀太一,从傍晚开始一直到天明结束,期间还要“举明灯”。后来将祭祀的日子逐渐固定在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节”。

祭祀“蚕神”

  相传,中国的养蚕术是5000多年前黄帝的元妃螺祖创造并传授给人民的,因此被尊为“蚕神”。《诗经》中就记载了周代百姓采桑养蚕的风俗。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扶农劝桑是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要举措。对于农耕者来说,桑蚕业是农业以外的一项重要生存来源,而正月十五日正是蚕神螺祖的生日,干是便成了祭祀“蚕神”日。祭蚕神用白粥加上肉脂为供品,同时用一杆竹竿挑着灯烛插在田间,谓之“照田蚕”。

  据说观察灯火颜色可以判断一年的丰歉,事后还把灯烬收集起来置干家中,传说也可以保佑一年蚕业兴隆,从而成为后代元宵节观灯习俗的一种源头。

佛、道宗教习俗。

  自从东汉诞生道教以后,创立了“三元”之说,认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另11是“天官”、“地官”、“人官”的生日,并分别称为“上元”、“中元”、“下元”,因此正月十五要祭拜天官,以求“天官赐福”。今人虽然很少有人举行祭拜天官活动了,但“天官赐福”的年画却到处可见。人们虽不一定相信什么天官可以赐福,却讨个彩头,图个节日红火吉利。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称印度每年正月十五有僧俗徒众云集观看佛舍利放光雨花的习俗。于是汉明帝就下令正月十五这日在皇宫和寺院要“燃灯表佛”。此活动由宫廷传入民间,便形成正月十五观灯赏灯的盛会。

元宵节的风俗活动

闹花灯、猜灯谜

  每逢正月十五,我国到处都是张灯结彩。经过正月十三的“上灯”、正月十四的“试灯”,到了元宵之夜便谓之“正灯”。这一夜无论城市集镇,还是偏僻山庄,千家万户、街头巷尾一片华灯异彩、欢声笑语,把春节推向了又一个高潮。

  追溯在春节期间燃灯,早在先秦就已出现。汉朝王朗所著的《秦故事》记载说“百华灯树,正月朔朝贺殿下,设于三阶之间。端门外设三尺、五尺灯,月照星明,虽夜如昼”。  描写的就是秦代春节时“上灯”的景象。到了汉代,汉武帝明令正月十五祭祀“太一神”,就有了元宵夜“大明灯火”的习俗。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传衍,到了经济文化繁荣的隋唐时代,元宵灯火更加蔚为壮观。《隋书·音乐志》记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栩夹路,从昏至旦,以从观之”。  隋场帝在《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一诗中慨叹元宵灯夜的盛况说:“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艳七枝开。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蟠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唐代开创了封建社会的最鼎盛时期,元宵节也更加盛大和热闹,成了名副其实的狂欢节,形成举国欢庆的狂欢夜,并由此出现“金吾弛禁”的现象。所谓“金吾弛禁”,即御林军解除宵禁,百姓随便游乐观灯。因此,后世灯节时在灯市总要高悬两盏书写着“金吾不禁”的宫灯。  关干唐代花灯的规模、精美的程度,《朝野佥载》卷三记载说“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帔皆万钱,装束一妓女皆至三百贯。妙简长安,年少女妇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云仙散录》记述陪都洛阳当时“大陈灯影”,“自禁门望殿门,皆设蜡炬,连属不绝,洞照宫室,荧煌如昼……为灯楼二十间,高百五十尺,悬以珠玉金银,每微风一至,锵然成韵,仍以灯为龙凤虎豹腾跃之状,似非人力”。规模之大,热闹之盛,令人叹为观止。  宋代的灯节又叫“放灯”、“烧灯”或“张灯”,最有特点的景观就是“山棚”,又叫“鳌山”。《水浒传》第六十六回“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中描写陪都大名府的元宵灯节说:  这北京大名府是河北头一个大郡……家家门前扎起灯栅,都要赛挂好灯,巧样烟火;户内缚起山棚,摆放五色屏风炮灯,四边都挂名人书画,并奇异古董玩器之物;在城大街小巷,家家都要点灯。大名府留宁司州桥边,搭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红黄纸龙两条,每片蜂甲上点灯一盏,口喷净水。去州桥河内周围上下,点灯不计其数。铜佛寺前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青龙一条,周回也有千百盏花灯。草云楼前也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看一条白龙,四面灯火,不计其数。  由此可知,当时普天之下在正月十五夜已是一片“万家灯火”。如果讲宋代灯会与前朝有何不同,那就是灯会中盛显了猜灯谜的活动。  谜语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瘦辞、隐语。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家刘L在他所著的《文心雕龙·谐隐》篇中曾谓:“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最早记载“谜语”的当是《国语》一书,在其中的《晋语》中说“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  东汉的学者韦昭作注解说“瘦,隐也,谓以隐伏橘诡之言问于朝也”。所谓“隐”,就是“隐语”、“谜语”,可见此项活动在战国时就已流行。到了西汉时,谜语更加成熟,《汉书·艺文志》里还记载了《隐书》十八篇。  到了宋代,谜语开始被大量写在花灯上,形成了元宵夜闹花灯、猜灯谜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据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宋人“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浑语,戏弄行人”。这一习俗在后世流传深远,以至于现在的人们还把谜语称为“灯谜”。  自宋以后,历经明、清,元宵节办灯会、猜灯谜的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由于“灯”和“丁”读音接近,在清代开始兴起了一种“送灯”的习俗。有女儿的人家,每逢正月十五必要给新嫁的姑娘送灯,取意为“送丁”,预祝姑娘添丁生子。清人杨庆深《竹枝词》描述此风俗道:“天赐麟儿绘彩蹭,新娘房子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钗卸,又报乡邻来送灯。”  送灯的灯具上一般都绘有“天赐麟儿”、“观音送子”、“状元骑马”等求子内容。  查史考古,正月十五闹花灯,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但在历史发展中已成为城乡居民欢庆娱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和习俗。红火,不仅是一种兴旺发达的标志,也是人们美好愿望的祈盼。在与时俱进中,各种灯具的制作也愈来愈精巧,题材也多种多样,既有五谷六畜、花鸟虫鱼,又有古典小说、神话故事等,真是包罗万象。灯会的规模与质量不仅标志着富庶的水平和工艺的灵巧,还会给家庭、村庄、城镇带来声誉和光荣。

相关阅读

MORE+

最新文章

MORE+

              熱門標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