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1 13:00:04 作者:老黄历 傳統節日
中国画中“四君子”是指的梅、兰、竹、菊,特别是花鸟画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以它们为题村的。它们常被文人雅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四君子”之一的梅花,较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据说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从中得到了启发,便创作出用浓淡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此后,另一画家杨补之在这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画法。创造出一种双勾法来画梅花,使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图》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明清的画梅者举不胜举,如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等,从风格来看,他们大体继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两种画风。但是,要画好梅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画梅人还必须有画梅人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一种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人们画兰花,一般都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如楚国诗人屈原就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但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宋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当时的赵孟坚和郑思肖,被同称为墨兰大家。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据说他坐必向南,以示怀念先朝,耻作元朝贰臣;他画的兰花,从不画根,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一样,人间其原因,他回答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因此,欣赏绘画,也是必须了解历史背景的。而清人画兰,则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的了。郑板桥是一个注重师法自然的人,他画过盆兰。但尤嗜好画“乱如蓬”的山中野兰,为此,他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并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于来年发箭成长,观其挺然直上之状态,闻其浓郁纯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夢見大燴菜,得此夢,財運頗豐,乃是有貴人庇佑,事業發展良好,與他人間産生糾葛者得此夢,則你二人相處多有不安,應調整心態,不可與他人大打出手。如做此夢,多爲他人相助,方可有得財之力,與他人間用心相處者,生活安樂。夏天夢
作者:桂婷雖然,現在很多人稱七夕節是情人節,其實七夕節是一個傳統的節日,但是這個傳統節日很浪漫。那麽你知道在這麽浪漫的傳統節日中,要吃什麽嗎?讓我們過一個傳統的七夕節吧! 七夕節又稱爲“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
相信喜歡潮劇的老觀衆都知道潮州市潮劇團的《莫愁女》,它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曾風靡—時,至今仍爲觀衆所津津樂道。首屆潮汕僑博會期間,來自全世界四十五個潮劇團在汕頭各展風采。一台《莫愁女》躍入觀衆的眼簾,演出的是來自新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好運,一個人的出生時間對于命運的影響很重要,有些人在好的環境中長大,也有一些人在貧困的家庭中長大,兩個人所需的未來也會截然不同。屬兔人的性格單純開朗,他們在。在日常生活中,上帝會給予特殊的照料
在犯太歲的年份中,每個人的運勢發展的都很糟糕,1961年出生的屬牛人,在2024年間與太歲存在相破的關系,無法擁有快樂無憂的生活,很多事情方面即便自己付出了努力,也已經無法獲得很合理的回報,會打擊到個人的自信心,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