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章列表页
評劇也許正在“消失”

評劇也許正在“消失”

2025-08-26 15:30:03 作者:老黄历   

评剧是我国第二大剧种,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近年来评剧演出市场持续低迷,人才流失严重,评剧艺术传承面临困境。日前,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和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传承·纳新·发展——中国评剧现状与发展论坛”上,多位专家对此表示忧虑。本刊特采访了几位艺术家、业界人士,希望能引起社会层面的关注。评剧的“知音”在法国?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的赴法文化交流,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说,她终生难忘。那是第一次到法国,热心好客的朋友邀请刘秀荣到家中做客,为她播放了一段录像。让刘秀荣惊讶的是,录像中一群黄头发、蓝眼睛的西方人竟在电影院里津津有味地看着法文版的中国评剧《花为媒》!录像中,这些观众的神情是那么愉悦,他们显然是深深被剧情吸引了,笑声不断。“法国人也喜欢中国的评剧?”刘秀荣这样问,朋友笑了笑。事实证明了一切。再次到巴黎,是几年以后,刘秀荣获邀参加第二届巴黎中国戏剧节。在这个“西方人为中国戏剧颁奖”的戏剧节上,她因饰演《乾坤带》中的银屏公主而成为首位“塞纳”大奖的获得者。演出结束后,刘秀荣为法国艺术界做了一场讲座,在互动阶段,这些法国艺术家们对《乾坤带》的理解令她再一次惊讶!他们说,《乾坤带》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法、民法和国法……刘秀荣说,恐怕我们自己都没有这么细致地研究过这出评戏的内涵!我们也许在“失去”评剧……同样是上世纪90年代,刘秀荣说,和在国外的感受相反,评剧在国内却一点一点地陷入出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当然,大多数地方剧种都面临着或大或小同类的问题……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的薛晓金研究员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全国评剧专业剧团仅剩二三十个,且均集中在北京、河北、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尤其是最近的十多年来,评剧在城市中几乎失去了市场,高端的演出中,甚至连中国评剧院这样的单位都已难见其身影。有一件事比较是令人伤心的:2008年中国评剧院场均收入仅有1.5万元,而同年,作为话剧最高的艺术殿堂,北京人艺的场均收入已达6万多元!评剧的市场在消失,评剧的人才在流失,评剧艺术举步维艰。但热爱戏曲艺术的中国人不会忘记,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评剧可谓是当时的“流行音乐”。那时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播放着马泰、筱白玉霜、新凤霞、魏荣元等评剧名角儿的唱段。“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一句唱词传唱至今,《刘巧儿》、《苦菜花》、《金沙江畔》、《向阳商店》等剧目家喻户晓。上世纪60年代,中国专业的评剧团遍布大江南北。从四川到云南,从贵州到新疆——仅东三省的专业评剧院团就达到120个。在日前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举办的“传承·纳新·发展——中国评剧现状与发展论坛”上,不少来自石家庄、天津、沈阳等各地的评剧院团团长、艺术家和戏曲领域的专家学者提到这一点,不胜感叹。由“衰”转“盛”谈何容易!说起评剧的由盛转衰,专家们指出,这也并非独有现象。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王鸣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整个中国戏曲都不能说很景气——尽管很多剧种得到了国家的扶持。评剧,因为它缺乏地域性,比较难得到某一地方政府的支持。这是它解决困境赢得发展比较困难的客观因素。目前影响评剧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培养问题,唐山演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罗慧琴说,好戏能带动剧种的发展,培养演员。但目前活跃在戏剧界的编创人员基本年龄偏大,各现存评剧院团,编剧、导演、唱腔音乐设计、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的队伍配备很不完善。人才全方位缺乏,也是限制评剧发展的一个瓶颈。薛晓金从2009年开始对北京地区评剧人才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她指出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1997年后的13年来,北京地区没有招过一个评剧专业学员、河北艺校早已取消评剧专业、天津戏校自2000年后没有办评剧班!评剧曾以贴近生活而赢得百姓的喜爱,今天,老戏中的生活与我们这个年代已相去甚远。创新剧目,培养人才,是当务之急。但如何创新,如何培养?所有关心评剧发展的业界人士都在探讨出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王鸣铎告诉记者,近10年来全国各地几乎没有院校招收评剧学员,即使招生也只有中专班。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决定从今年起招收评剧生,不但有中专还有高职,学生学习评剧免学费。他说,尽管一个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也要尽力把人才接续起来。

相关阅读

MORE+

最新文章

MORE+

              熱門標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