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8 19:00:02 作者:老黄历 傳統節日
作者:lijie当一个人给你解释道理时,用的词都是大词,逻辑复杂,基本说明这个人对道理理解不深入,没有比你有更深的理解。
“知行合一”的解释有很多种,大多数用高大上和逻辑复杂的文字解释让人更加迷糊。
一个人如果真的理解了“知行合一”的道理,基本上就可以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这个道理解释清楚、写清楚。观众和读者有多少收获是另一回事,但可以肯定的是,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这个道理。
正如王阳明所说:“真知必能行。”如果你真的明白这个道理,你就能做到。都能做到了,还能说不清楚吗?
道理是摆在那里,但如果你不能消化它,它就不会是你的。
王阳明的一个弟子叫舒芬,上课的时候他让老师给自己写了一副自我修养的座右铭。王阳明提笔写《孟子》里的一段,中途就停了。他对弟子说“舒芬可是状元,四书五经比谁都熟,儒学里关于自我修养的道理也必然能倒背如流,为什么还需要座右铭这样的东西来时刻提醒自己呢”?这段话说明什么呢?
说明熟悉,甚至倒背如流是一回事,但能把道理消化为自己的人生观又是另一回事。即使像舒状元这样的神童,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与“行”的脱节。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说一套做一套。
然而王阳明却更深一步直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认为这不是“知与行”的脱节,而是你根本就是“不知”。
比如学蛙泳,你在视频看一万遍蛙泳的分解动作,道理虽摆在那里,但你依然不会游泳,怎么能说这个道理你已经懂了呢?
几个月后,在你的勤加练习下,能在水中畅游,脑子里已经完全忘记了视频分解动作,这就是你消化了这个“知”,达到了“知行合一”。
这样一来,「真知必能行」就很好解释了,你把这个道理消化了,在做事时不需要提醒自己,不需要什么座右铭,顺其自然地就按照那个道理去做了,这时,你怎么不行呢?
(三)先知而后行,真的存在吗?
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所以“知和行”根本就不能分开,没有一前一后的说法,这两者就是一体的。
你会游蛙泳的那一刻,游泳知识和会游了,两者立马并存。而在你会游之前,蛙泳的知识并不属于你,哪里来的“先知”一说呢?
那么知行合一是从哪里衍生出来的呢?从儒家经典《中庸》里来,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中庸之道,大部分是和稀泥,没有主见。在《中庸》里,把“知”和“行”分为三重境界:困知勉行、学知利行、生知安行。知道了这三个境界意思,知行合一就会更加清晰。
好的名字伴隨著我們成長一生,而是因爲父母也都希望能夠給孩子選擇一個貼切的好名字,選擇好名字的要素有很多,不僅是字與字之間的搭配良好,更是讀音平仄有序。好的名字能夠帶來不錯的運氣,也無疑需要參考孩子的出生年份,龍年出生
在現實生活中,屬牛人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腳踏實地的個性,能夠贏得上司的信任。但是因爲不善于表達,在與同事合作期間,可能會引發妒忌和不必要的麻煩,所以爲了避免産生沖突與風險,需要選擇最合適的夥伴在一起,針對性地選擇就能夠
作者:桂婷在烏孜別克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馬被視爲力量和速度的象征,備受烏孜別克族人民的喜愛。賽馬項目分男子和女子,運動員年齡不限,騎手多爲少年男子。參加比賽的馬匹,幾個月前就要進行挑選和訓練。賽馬場一般爲平坦的大草場
作者:童衍方——楊澥銘刻的紅木印床被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葉銘譽爲“江南第一名手”的篆刻家楊澥,是一位兼善書法、竹刻、硯刻、金石考據,具有多方面才華的藝術家。但其生平事例,只有葉銘《再續印人傳》及褚德彜《竹人續錄》中數十
每個人都想要發大財,若是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位,就會顯得格外重要。不同的位置上,每個人的財運都會有天差地別的情況存在,需要了解最佳的發財方位,才能夠趨利避害,讓自己的發展表現得更爲穩定一些。那麽,屬猴人財運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