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7 08:00:07 作者:老黄历 傳統節日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是夜,张灯结彩,猜灯谜,观焰火,吃元宵,赏月赋诗,相沿成习。隋、唐、宋以来,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参加歌舞得常达万人,自昏达旦,至晦面罢。过罢年以后的节日中,正月士五是特别热闹的节日。人们过年的余兴未尽,又迎来了灯节。人们把正月十五当小年过,一是吃扁食,二是点灯盏。这天晚上吃罢饭后,各家各户开始点灯花。将预先用绵纸做成的直径二三厘米的数十个甚至上在个灯蓊,盛在碗里,倒入香油搅拌,用筷子夹出点燃,门礅上、石条上、平棚上、墙头上、水道眼儿、厨房、门旮旯、院落四周、中间、门里门外,到处都放着点燃的灯花,灯光如昼,清香扑鼻。地上灯花起舞,天上明月高照,群星闪烁,使人有一种子如入仙境之感。1950年以后,随着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中国民间开始耍灯笼,有转灯、龙灯、花环灯、跑马灯、沙灯、丰收灯,并且向神化偶像灯发展,奇巧百出,五彩缤纷。尤其是县城,文化馆组织的灯展更为精彩,观灯的人群水泄不通。
十五这一天的烟火也十份壮观。烟火由中国民间各区以一个大村为首筹办,十五前开"点老杆"。老杆上的各种做事,都用烟火表现。届时,远远近近男女老少,观者如集。老杆一点,两个多小时才能完结,上元这天,中国民间的各种文艺活动出串演比赛,热闹非凡。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中国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
龙舟
龙舟
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中国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走百病
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莱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话动,无固定节日。旧时人们狩猎归来收拾猎物,兽头给狩猎的指挥,兽皮给猎获人,肉则烧烤,其间兽头前、兽皮跟、众人从,围火堆重现打猎动作。肉熟以后,众人分食。后来逐渐演变成固定的节日。
保即保持大腦的活力。中老年人要多用腦,如堅持讀報看書、繪畫、下棋,培養多種興趣愛好。研究表明,經常用腦的65歲老人,其腦力並不比不愛動腦的35歲的青年人差。 活是指活動手指。經常活動手指,做兩手交替運動
夢見收拾東西准備搬家,得此夢五行屬土,事業有好運之預兆,得財者多有貴人幫扶之意,此乃吉兆,春天夢之吉利,夏天夢之不吉利。在外求財者夢之,往東走吉利,往西走不吉利,與屬馬之人,屬羊之人共同求財,事業多得他人相助,乃是財
櫻字起名筆畫數是21劃,五行屬木,讀音是yīng。櫻字,[櫻花]落葉喬木。春季開白花或淡紅色花,供觀賞。木材致密堅硬,可做器具;[櫻桃]落葉喬木。春季開白色或淡紅色小花。果實也叫"櫻桃",熟時紅色,可生吃,做蜜餞或做
二胡演奏世界名曲100首038【涅莉·布萊】趙寒陽選編
名字對生活的影響性不言而喻,不管是在人與人之間社交的第一印象,還是影響人一生的氣運上,都扮演著極爲重要的角色。名字不僅是要參考父母對孩子的美好憧憬,更在于孩子出生的年份,生肖的影響,即便是好聽好記的名字,也並不一定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