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章列表页
太極拳和傳統文化關系

太極拳和傳統文化關系

2025-09-26 12:15:03 作者:老黄历   

世言三丰丹士睹“蛇雀之争”而悟创太极拳法。正史虽载三丰其人,然寥寥数言,难以稽考。稗官不乏记三丰者,“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大抵三丰丹士乃宋、元间人物。按:“太极”一语,虽始于《易经?系传》,普遍应用却是在宋朝理教大兴时。故云三丰丹士创太极拳,也并非空穴来风,无由所本。纵观故国历史,素来有两种趋势。一来,尊儒术而轻道、释。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降,儒家成为政治上的主导思想。因此正史素来颇轻视道、释二教中人。二来,善恶皆归一人。老先生尝云:桀、纣也并不太坏,而隋炀、李后也很有些长处,然而一旦沦为亡国之君,难免被正史渲染得“十恶不赦”。至于耕种归功于神农;生火归功于燧人;造字归功于仓颉;缫丝归功于嫘祖云云。这些发明发现很明显是无数人勤劳智慧的结晶。结果却成为一两个人的成就。这种“善恶皆归一人”的历史观,无论正史,还是稗官都很普遍。故此,对于张三丰这样一位道教中杰出人物的记述,正史的言简意赅,稗官的夸大神化,都不难理解了。至于,太极拳是否三丰丹士所创,考据家们自可报以“阙疑”的态度。而许多人更愿意相信这则美丽的传说,那也是无可无不可的。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意为“道即自然”,并非“道以自然为法”。在老子学说中,关于形而上哲学的最高诠释就是“道”。由此可见,老子所讲求的道,正是一种回归本源,崇尚自然的境界。所谓“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语)也是此意。如此也正符合太极拳理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而阴阳之本矣”。所以,说太极拳“上承老子”,“虽不中,不远矣”。太极拳从拳理到拳法,真正发展到成熟阶段,是在清代。一时人才辈出,各派争艳,蔚为大观,殆至于今。诸派太极拳,如陈、杨、武、吴、孙,虽名异而实同,其旨一也。皆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且以我武派太极拳理为例,简述之。太极拳理论虽以《易经》及《道德经》中的“阴、阳”,“虚、实”,“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乾、坤、坎、离、震、艮、巽、兑)为本。实则契合儒、道、释三家之本旨。近代学者梁实秋先生尝言:“一个真正中国人的思想,就是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产物”。半个多世纪前,当外国学者收敛目光,切实的研究中国人的思想时,深感诧异一个中国人的居然能同时信奉三种“截然不同的宗教”(即儒、道、释)。这是因为洋人没有认清三家的本旨,而局限于宗教形式了。儒、道、释三家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明显区别于西方文化,便是向内的探究。故可戏称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家文化”,而西方文化则为“外家文化”。西方哲学执着于外物,是故数千年来唯物、唯心的争论龈龈不休。而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重点则是修身养心。人们常以“入世”、“出世”区分儒、道。进而以为道家是清静无为、修养身心的性命之学,却误会儒家的思想是锐意进取的。其实,这只是概念的模糊。

相关阅读

MORE+

最新文章

MORE+

              熱門標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