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章列表页
梁潮平:筆行宣紙上神遊天地間

梁潮平:筆行宣紙上神遊天地間

2024-04-11 20:00:01 作者:老黄历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及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看梁潮平写字,是一种享受。捉笔极高,站在书桌前,略弯着腰,写出来的字却很稳,或提或按,收放自如。他的书法作品,动如行云流水,静若龙蛇交枕,笔锋之遒劲、笔韵之丰足,令人啧啧称奇。梁潮平谦逊而健谈,温文尔雅常让人更相信他是一名学者而不是官员。长期从事公务工作养成了他严谨的性格,但写字时却是极平和,有如沐春风一般的感受。四十多年来,他临池泼墨,笔耕不辍,在书法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启蒙:从私塾先生开始书法是独具中国韵味的艺术表现形式。古老汉字的美感,在历史的沿革中,经过书法家之手创作出不同的艺术符号。而这一感悟,梁潮平并非从一开始就懂得。在墨香飘逸的书斋,梁潮平回顾了他的成长历程。回忆起幼时习字的经历,梁潮平感慨万千,从描红、临帖到真正的书法创作,他的习字之路可谓艰苦。幼年时,梁潮平跟随母亲来到江西省南昌县三江公社,乡村生活带给他的却是另一种回忆。上世纪60年代,村里一位私塾先生教会了他运用笔墨。至今他仍然记得整篇毛笔字上被画满红圈的喜悦,这份喜悦在梁潮平心里扎了根,也让书法艺术从此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高中时,梁潮平与母亲和弟妹回到了南昌,进入南昌二中学习。城市生活节奏慢慢变快,在忙碌的学习之余,他对书法的兴趣却始终不减,班级的板报落到他的肩上,使他有了练习和展示的机会。整个学生时代,书法陪伴梁潮平成长,提升了对书法的兴趣,赋予了他课余的乐趣,也带给他信心。在其家乡老宅的矮墙上,至今还留有他当年刻画的痕迹。临近高三毕业的那年,时逢中央办公厅在老区选调优秀高中生人才,学习优秀的梁潮平被幸运地选上了。1973年,17岁多的梁潮平来到北京参加工作,从那时起,他的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结缘:与书法有关的墨色记忆来到北京后,梁潮平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依然没有放弃书法练习。“拳要打,字要写”,这是硬道理,硬功夫,梁潮平说。在恢复高考后,梁潮平再次走进课堂,先后获得英语、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等本科、硕士文凭,在闲暇时光里不能忘却的还是练字。他学习楷书,临颜、柳、欧、赵碑帖,继而学篆、隶、行、草书体,重点研习二王书法,“心领神会,略有心得”。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工作关系,梁潮平有幸认识了李铎、刘炳森、董寿平等书法大家,向他们请教。至今,梁潮平还记得和李铎老师一起逛王府井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四体书法字典,李铎老师专门为其题写书名;还记得董寿平老师在宣纸上给他写下“杏花春雨江南”条幅;还记得在百岁老人孙墨佛家中,梁潮平向其讨教书法与长寿秘诀的场景。从那时起,梁潮平工作再忙,都要抽出一定时间写字。由于条件简陋,有时只能在床板上铺纸练习,尺幅更大时则需在地上练习。几十年来,梁潮平潜心读书,醉心书艺,走的是一条漫长而又艰苦的自学成才之路。或许正是“功夫在书外”,他的书法自成一格,篆隶兼长,行草尤精,运笔流畅,行云流水,功底扎实,自成面貌,俊秀之中观风骨,精巧之间竞风流。梁潮平十分崇古,他在学习古人、继承传统上下了许多功夫。细细数来,梁潮平家收藏的字帖已有上千册,从唐宋入手,上溯晋魏,下涉明清,南帖北碑、广猎博取。研习碑帖早已成为梁潮平的日常功课,他努力从中吸收古代碑文中的艺术精华。也正是这份执著,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俊秀灵动的行草风貌。在这个过程当中,梁潮平还编撰完成了书法专论教材,发表多篇有关书法的文章,也第一次对自己从书法理论上进行了梳理。在数十年的吐故纳新中,梁潮平的书法艺术水准露出了大气象。用墨的浓淡干湿,运笔的枯荣燥润,展现了线条的流畅灵动;感情的激越,行笔的神速和气势的奔放,构成了线条的旋律与纸上的舞蹈。梁潮平的书法作品气韵生动,风神蕴藉。其线条流畅奔放,飞扬灵动,富于变化;用笔古雅朴茂,刚柔相济,峻峭挺拔;结构严谨而疏爽,墨色和美中润。品读梁潮平的书法艺术,给人以回味余甘的美感享受,使观之者动心,产生动目摇神的艺术感染力。此后,梁潮平的作品相继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收藏,并入选中国当代书画艺术英才作品展;参加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中国书法名城国庆巡礼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国报业书画作品展等多项活动,屡获奖项。连续两届中央电视台书法频道迎春书法作品展上都有他的作品。2008年,梁潮平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并担任第六届中国书协维权鉴定工作委员会委员。习字:当书法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梁潮平认为,书法是一门富有生命的艺术,书法家在从事书法创作时,应将书法看成一个具有灵魂的生命个体。而不应将它塑成一个仅有文雅姿态和高尚舞姿的美丽雕塑。书法背后所蕴藏的巨大的文化、思想含量和由此呈现出的艺术规律,深深震撼着梁潮平。或苍劲、或飘逸、或古拙的书法艺术深刻地潜移默化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书法因实用而书写,因艺术而流传,因文化而传承。而要把握和欣赏这种艺术之美,就要感悟和灵性。对于书法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梁潮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当代书法固然要继承,但也要创新,以手写心,方能彰显特色。梁潮平说,把字写得整齐端正,甚至秀美,人人都可以通过一番努力而达到,但要把写字上升为书法艺术,就不那么容易了。与众多初学者一样,梁潮平也是从临帖开始的。临帖的过程实际也是习书者对前人经验的汲取和积累的过程,厚积薄发而后终成自然。如今,对梁潮平而言,书法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自我精神世界的表达。一则因为这个年纪心境基本能平静下来;二则因为人必须要有安顿心灵的法门。阅读、临帖和写诗,占据了梁潮平大部分的业余时间。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展卷铺纸、一任书写,沉浸在文字架构的意境中,是他工作之余放松自己的方式,也是修身养性的一剂良方。如今,写字成了他生活习惯中的一部分,每天总要挥笔而书,直至挥汗如雨,才觉得心情舒缓,心气舒展,心境舒畅。“临池写字,有如我的名字,最好的感觉就是唐代诗人王湾的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多么惬意、多么宽广的境界啊。”曾有初入书法之门的后生向梁潮平请教,说自己初写时,稍有懈怠,字就变形;稍稍烦躁,笔画就飘;一旦拘谨,字就很木;放的太开,字又乖张。梁潮平告诉他,贵在坚持,意在物外,只需持续练习下去,随着时间推移,心态就自然平和许多。心境:书法是抚慰心灵的文化书法是抒情的艺术,艺术家的学识、修养、情感、心态无法避免地通过书法线条语汇表现到书法作品中去。每幅书法作品都是书法家的心灵写照。正因于此,梁潮平在做人时尽显谦谦君子风度,处处以诚待人。梁潮平说,写字并非是要成名成家,更多的是写心和修身。写字需要敬其事而心气和的状态,这样写出来的字,才自然。

相关阅读

MORE+

最新文章

MORE+

              熱門標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