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章列表页
元宵節的地花鼓

元宵節的地花鼓

2025-10-01 18:00:04 作者:老黄历   

  地花鼓就是小丑和花旦演员,身着不同服饰、手持道具,在鼓乐的伴奏下,通过演员的身体动作和唱词、道白等形式,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部性格展现在观众面前。演出时不需搭建舞台,一般在农家堂屋、屋场地坪就地演出,所以谓之地花鼓,是一种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乡土小戏。地花鼓又称“花鼓子”、“对子花鼓”,盛行于我国南方地处湖湘的益阳地区,是城乡闹元宵及喜庆活动中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  地花鼓源于何时,尚无准确史料记载。《周官·司巫》讲:“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舞雩肯定是在露天野地进行,在古代祭祀活动中有以舞蹈形式的表演存在。汉代张衡在《西京赋》记载的《蔓延之戏》里描述的多种幻术杂耍性的文娱表演称为汉代百戏,汉代百戏成为了后世之各种表演的雏形。蔡质在《汉仪》中记载:“正月里,天子幸德阳殿,临轩。……出水遨戏于庭,炫耀日光。”说明汉代在正月里也有规模较大的庆典娱乐活动。  到元代,中国戏曲、杂剧蔚然兴起,一批杰出人才成为优秀的剧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到明、清时期陆续形成一些大的剧种,如京剧、昆剧等,民间地方小戏也很兴盛,如花鼓戏、花灯戏、采茶戏、秧歌戏等。正月十五夜闹元宵的文化活动在民间有一个始于朱元璋的传说:元末朱元璋利用明教,推翻了元朝统治者后,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朱元璋做皇帝后,不忘家乡的支持和恩德,邀请凤阳老家的乡亲父老进京同欢。乡亲父老为感谢皇恩,编排了很多歌颂朱元璋的唱词,组织了几条金黄色的布龙、花鼓等民间娱乐节目,到南京演出给皇帝看,很受朱元璋欢迎,从正月初四一直欢闹到正月十五结束。以后各州县仿效,闹元宵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在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刊行的《浏阳县志》记载的当地元宵节玩龙灯的景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清同治十二年(1872年)《益阳县志》记载当时益阳风俗中:“上元称灯节,剪纸为灯,悬庭户街衙,或结队为龙灯,或杂制花灯扮狮子,踢球演剧,全鼓喧闹,沿家唱舞为乐,辄十数夜,通日庆元宵。”由此说明花鼓戏在清嘉庆、同治年间已经形成,距今已有190多年历史。实际上,地花鼓与花鼓戏是同一戏种的两类表演,是地花鼓的出现发展延伸成了花鼓戏,还是花鼓戏衍生出了地花鼓,历史上尚无准确的文字记载。无论是花鼓戏还是地花鼓,可以确切地说,都是源于古代祭祀仪式巫术表演的延伸和发展。  益阳地花鼓,又称打(耍)地花鼓,打(耍)地花鼓时,男女分别扮成丑旦,一丑一旦叫单花鼓,两旦一丑叫三人花鼓,两旦两丑叫双人花鼓。丑角化妆成“小三花”,穿短折子,围短裙,头带无边草帽,手执花纸扇,旦角化妆成“花旦”,身着彩衣彩裤,或系彩色长裙,头戴凤冠或饰花等,手持红绸巾。在唢呐、丝弦、鼓乐的伴奏声中,边舞边唱,男走矮步,活泼放荡,滑稽可笑,女舞凤摆柳,谓之“矮步圆场凤摆柳,丑角围着旦角转”,具有较强的民间舞蹈特点。  益阳地花鼓,根据演奏乐器的不同可分为唢呐花鼓和弦子花鼓,常用的曲调有西湖、木马调、望郎调、采茶调等。主要曲目有《望郎》、《对花》、《十绣》、《比古》、《扯萝卜菜》等。打地花鼓一般从正月初七、初八开始进入表演期,所以主题大都是送喜、送财或结合农村四时节令的劳动场面和男女青年的爱情生活等。唢呐花鼓用长槌、挑五槌、大溜子等锣鼓点子,突出唢呐伴奏效果,场面热烈;弦子花鼓不用唢呐,而用丝弦乐伴奏,边唱边舞,表演时配合敲打碟子、酒杯等,场面热闹。作为湘北传统舞蹈代表的益阳南县地花鼓2006年被湖南省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5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花鼓唱词一:十二个月望郎

  顾名思义,望郎是年轻女子盼望、祈望和想望男子的意思,唱词以农事节气为基调,以青年男女爱情为主线,通过对手表演,场面和谐、热烈而幽默,反映了基层平民的生活情趣,从文字上分析,这应该是辛亥革命以后定型的唱词,因为它突破了古代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思想束缚。

相关阅读

MORE+

最新文章

MORE+

              熱門標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