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章列表页
彜族火把節與印第安人火把節2

彜族火把節與印第安人火把節2

2024-11-12 16:45:02 作者:老黄历   

大家知道,亚洲人在体质人类学上都称作蒙古人种。上述所述的蒙古人也泛指蒙古人种的亚洲人,包括中国境内的很多民族,当然彝族也不例外。  从印第安人和彝族有关文化现象比较来看,相似和相同的文化历史现象较多,所以,有些学者已经提出印第安与彝族可能有一定的渊缘关系的论点。  欧美学者提出,中美洲的第一个文明,以崇拜虎神为中心的粤尔梅克文化及南美秘鲁的查比因文化,可能有来自中国商朝的影响(乔纳森·诺顿·雷纳德(古代美洲》,纽约,时代公司1979年中文版)。彝族旧称“罗罗”。《山海经·海外北经)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日罗罗。”彝族史诗(梅葛)(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虎头作天头,虎尾作地尾。虎鼻作天鼻,虎耳作天耳。左眼作太阳,右眼作月亮。虎须作阳光,虎牙作星星。虎油作云彩,虎气作雾气。虎心作天心地胆,虎肚作大海。虎血作海水。大肠变大江,小肠变成河。排骨作道路,虎皮作地皮。软毛变成草,细毛作秧苗。  彝族支系中至今有自称罗罗泼的,主要分布于云南哀牢山一带。过去凉山地区其他民族也称彝族为“罗罗”,虽然不能肯定彝族旧称“罗罗”来自(山海经)中的“罗罗”,但云南地区彝族民间农历二月“祭火神”时有些男人纹身装饰成虎、豹、熊的模样,然后进行各种祭祀火神的活动(参见(李运禹(彝族阿细人祭火习俗》,(彝族文化》1985年年刊)。),从中可以看出虎曾作为某一支系的图腾遗迹。  彝族自称ni,汉文多记作“夷”《史记》,《后汉书)等),直到建国后才改写作“彝”。“夷”在汉文中有时专指彝族,有时泛指一些民族。  据介绍,商文化中也有遗留下来的虎形象,徐夷在商代称虎方。徐人都是自称为虎,故认为南美奥尔梅克和查比因文化中崇拜虎与东方夷族的一支—虎族有关。  张小华称:“在美洲墨西哥西海岸发现的甲骨文亚字……与亚形祭祀标记有关的人殉,人牺等原始残余风习在东部夷族中大为盛行。此一‘杀人而用祭’的习俗最早起源于东方夷族。”这种现象虽然属间接推测,但是相似的现象至今还保留在云南彝族火把节习俗中,即将一男性装扮成草人,在火把节开始前由毕摩念经后将其草人焚烧,“过去是烧真人,现在是假烧,扮草人的人脱掉草衣,在草堆点燃前从草堆中钻走,人们看不出人已经跑掉,现在的烧草人实际只是一种象征行为。(参见杨知勇《火把节源头的新材料和新思考),《民俗研究》1993年第4期)。  不仅如此,在火崇拜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印第安人和彝族这两个民族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彝族农历六月二十四过火把节,印第安人也在每年六月二十四过火把节。  印第安人的火把节,有人把它译作“火把节”或“新火节”,有人把它译作“太阳祭”,有人把它译作“太阳节”或“祭太阳神”。  六月二十四是火把节的代名称,彝区有的火把节就直接叫“六月二十四”,有的地方叫“猪月二十四”,有的地方叫“羊月二十四”,有的地方叫“虎月二十四”。如凉山喜德一带“猪月”即六月,云南路南一带“羊月”即六月,凉山布拖一带“虎月”即六月。印第安人火把节从介绍的资料来看也用“六月二十四”。  叫法不同,实质一样。我在一次遇然的机会看到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专栏节目,该节目中专门介绍了秘鲁库斯科印第安印加(INCAS)人的火把节情况。当时看到其情其景令我惊讶不已,怎么从节日的时间、内容和形式都同彝族火把节如此相同,当时在一起观看电视节目的彝学专家,已故的陈士林先生也感到特别惊奇,他随后跟我说,不是偶然的巧合的话,这种如此相同的文化现象其背后可能有一定的历史渊缘关系。  墨西哥的印第安玛雅(Maya)人也在六月二十四这一天有一个盛大节日,叫“祭太阳神”。《人民画报》杂志曾经图文并茂地报道过玛雅人的这一盛大节日。在三台形的观象台前,节庆群众云集四周,祭司穿上盛装法衣,主持祭祀仪式,场面也蔚为壮观,可惜杂志日期已记不清。  据介绍,“印加人崇拜太阳,奉太阳为最高神灵,视印加王为太阳的化身,称自己是太阳的子孙,定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为太阳节。在节日里,印加人举行隆重的太阳祭,感谢太阳神带来五谷丰登,祈求太阳神施舍又一个丰年。”((秘鲁印第安人的太阳祭),载(世界知识)1984年)。  1996年6月27日(人民日报)第七版也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印加人欢度六月二十四火把节的情况:每年六月二十四日,秘鲁南部山区的库斯科城便隆重庆祝传统节日太阳节。当地土着印第安人换上鲜艳的服装,聚集在平地上载歌载舞。被推选出的“印加王”按照传统习俗,主持庄严的祭典,将美酒、牲畜、粮食奉献给自己崇拜的偶像—太阳。

相关阅读

MORE+

最新文章

MORE+

              熱門標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