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章列表页
畲族春節習俗

畲族春節習俗

2025-05-03 17:00:12 作者:老黄历   

  畲族人过春节受汉族影响很深,“其俗亦尚鞭炮。正月初旬,诣戚友家,未至百步许,则声爆竹为号,及至,主者必倍其数以应,多者恒至累千百,外人每闻其声震山谷,喧哗不绝,知舍民之俗也。”  江西的畲族在每年腊月三十日除夕的深夜,要办丰盛的酒席,用盘子盛着大块肉,作为祭品,念经请他们祖先来过年。  念经之后,全家才正式吃酒过年。浙江景宁县的一些金族人家,在年三十晚上午夜时,都团聚吃猪肉、年糕、豆腐、面、糖、老酒、瓜子等,并唱些吉利的民歌。已分家的兄弟这晚也要聚在一起庆祝。当夜,每个房间均要点灯一盏直至天亮。大年初一,有些人带酒菜到祠堂去烧香,初二至初四妇女要盛装,互相拜年,晚上唱祝福吉样的歌曲,初七才开始劳作。  散居在我国东南一些山区的畲族,他们称春节为过年。人们在农历十月就陆续用糯米酿酒,俗称“过年酒”。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的火炉塘偎着大而干燥的柴禾,一直炯到大年初一,谓“隔年火种”。  三十晚上,畲族人家通宵达旦不睡觉,十二点以前走家窜户,互相祝贺,有的主动把吃的东西送给家庭困难的或患病的人家。到了下半夜,点香烛,鸣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此时,畲族家家吃年饭,称“隔岁”。有的地方除夕要做麻核,吃去一部分,剩余的放到谷仓里,元宵节后再取出,说是“有吃有余”。到了东方出现鱼肚白的时候,山区人家的男子急忙跑出家门外,拿着竹响板,绕着屋前屋后,“呱呱呱”地敲打,表示驱逐瘟神,除病消灾。  天刚亮,小孩就争先跑到竹园里“摇毛竹”。传说小孩初一摇竹,往后就如竹笋般快快长大。  有些山区的畲族过大年初一,喜欢掺少许番薯丝煮饭,意味着过年不忘记“节省”。  春节期间,畲族男子搓草鞋,主动做家务,表示对妇女的尊重。女子织彩带,年轻姑娘用各色鲜艳的丝线,精织最好的彩带,准备送给自己的情郎。  节日里畲族最大的活动是对歌。不管谁家来了客人,全寨顿时欢腾起来。如女的来做客,男子对唱;如男子来做客,则女子来对唱。从天黑唱到天亮。有的碰上对手,唱了一夜还不分输赢,则连续唱两三个夜晚。唱完山歌,主人送一个红包给客人。包内钞票的数目视对方歌的多少和好坏而定。  畲族不分男女,从五十岁开始,凡年龄凑十时,如六十、七十……的老人称“上十”,亲戚和同房族的要送肉和面向他表示祝贺,称“送十”。“上十”人家要请长辈和同辈来吃一餐,称“上十饭”或“上十酒”。  正月初八,俗称“上十日”,是畲族人祭祀图腾的日子。这一天,同祖同姓的畲族男女老幼,分别聚集于各村寨的本姓祠堂,瞻仰祖先。由本姓辈分高的年长者主持,领唱《祭祀歌〉,讲述畲族来源和祖先架瓤的传说。祭祖结束,人们到祭房家吃“太公饭”。好客的祭房备菜烫酒,热情招待远方来的同祖客人。妇女和姑娘们为客人斟酒添饭,谈笑风生,融洽相处,共同欢乐。  畲族过春节,俗称“过年”。  大年三十晚,家家在灶头的“火炉塘”坞着一个大柴根,用灰复盖。到正月初一,称为“养大猪”,又叫“隔年火种”。  除夕夜,大家都长夜不睡。上半夜村里人互相走家串门。并有互送吃的习惯(特别是向困难户送吃的)。半夜,燃香点烛,鸣放鞭炮来迎接新年,全家人一起吃团园饭。称为“食隔岁”。‘。  有一部份畲族村在除夕要做“麻糍”(用糯米捣烂做起的食物),在“食隔岁”时吃去一部分,另外要把一部分藏入谷柜中,到正月半再取出来吃,表示“隔岁有余”。  正月初一除特殊情况,一般都守在家不出门,因为谁家若在年初一有客来,认为是“不吉利”的。初一要由男人理家务,女的休息。  初一的早上,小孩要到竹林里去“摇竹”。据说,摇竹后春笋多而且长得快,象征畲族人丁兴旺发达。  初一的早上,还要用两片毛竹制成的“响板”在屋子周围敲打,意思是“驱毒虫,逐鬼邪”。  初二日开始,可以走亲访友互相串门。  在过新年时,要“敬牛”,给牛吃糖酒等好的东西。在新一年初,牵牛出栏时要翻看jjj’书,看东南西北何方“吉利”。  牵牛出村和回来的方向要不是同一条路,称为“游乡”。  在新年正月间,过去男的要打草鞋,打几十双甚至上百双,供全年穿着用。女的织彩带,彩带包括常用的和专用的,年长的向姑娘们传授织彩带的技艺,姑娘在织彩带时要织一条最精美的,以便赠送给心爱的情郎。许多妇女在走亲访友时也要带着丝线去织彩带。  畲族长辈人的大寿,如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等。都放在新年庆贺的,一般都放在正月初二以后几天里,叫“上十饭”或“上十酒”,亲友们都送肉和面来相贺祝寿欢聚。  正月里,当村里(或家里)来了客人(特别是年轻的客人),就要对山歌,称为“唠歌”。男女互对,老少助兴,非常热闹。对歌放在谁家,这家的主人就要给客人送用红纸包上的内装数目不限(几角或一、二元均可)的钱,称为“手薪”。孕妇、抱婴儿的妇女和刚丧父母的人,不能参加“唠歌”。  正月初八,称为“上八日”。按原风俗要“祭祖”。祭祖均按同姓同宗房在祠堂里举行。过去祭祖由族长主持,后来无族长后,就由族房中年长辈份高的人主持。祭时,唱“祭祀歌”和讲述祖史等,祭祖完毕后,到该年的祭房家(轮流的)吃饭,叫“吃太公饭”。祭祖后的晚上,族房中聚在一起唱“唠歌”,到深夜方散。若歌手相遇,大家情绪高昂,也会长夜,“唠歌”到天明。

  畲族春节也叫做年、过年,是畲族人民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畲族旧“五日年”,即正月初一至初五,现在节期则大大延长。春节期间,家家贴春联、人人穿新衣,互相串门、拜年道喜,置办三牲厚礼祭祖。其中探亲访友、社交娱乐已成为畲民春节活动的主要内容。畲民向来十分重视过春节,每年从农历十月开始,就准备糯米酿制“过年酒”。到十二月二十四为“除尘日”,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打扫灶台烟囱,洗刷家具,清除屋内外垃圾。据说这一天还是灶神回天庭汇报的日子,因此各家在打扫完灶台烟囱后,还要备“五果”(糖、花生、豆、栗子、橘子)祭灶神,希望灶神向天庭汇报时多说主人的好话。闽西、粤东一带,十二月二十五开始为“入年驾”,表示已进入年关,要尽量避免与人吵嘴、争斗。除夕日,畲家人总是将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中堂、大门等处要贴春联,粮仓、猪牛圈、坛坛罐罐、桌椅板凳等也要“上红”(贴红纸封条),以祝仓盈库满、人寿年丰。传统上,畲家大年三十还要做年糕,作为春节待客送礼的常备之物。闽西山区一带的畲族有提早吃年夜饭(甚至提早到下午三四点)的习俗,谓之“年三十夜赶饱”。除夕之夜要“守岁”,小孩环坐炉火旁由长辈教唱祖公歌。子时一到,家家争相鸣炮“接春”,以求吉利。大年初一全家都要早起,穿新装,吃长寿面、黄金糍,见面都互道新年祝福。未成年的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压岁钱。闽西畲族还有“拜年讨喜”的习俗,孩子们一大早便起床,穿上新衣,带着塑料袋或其他袋子,欢天喜地、成群结队地到各家各户去拜年,主人则给每个人发几个糖果或一把炒豆、瓜子之类的零食作为礼物。下午,家家备好三牲福礼、茶酒香烛,到厅堂、老屋、祠堂祭祖。

相关阅读

MORE+

最新文章

MORE+

              熱門標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