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4 14:15:02 作者:老黄历 傳統節日
夏至节”已有祭神仪式。《史记·封禅书》载:“‘夏至日’祭地衹,皆用乐章,而神乃可得而礼也。”所以至少在周代以前我国就形成了“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习俗。据文字记载祭地活动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至祀地于泽中方丘。夏至日祭地之物黍(黍是北方的一种植物果实,叫黄米,又叫黍稷,又称傺、糜)是其中之一,刚开始只是以黍米而非角黍,后人取古人以牛角祭祖之俗发明角黍(粽子的原型),后以角黍代之。夏至之日,黍成熟,古人有尝黍并以祭祀天地的习俗。古人用农猎收获来祭祀天地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礼记·月令》载:“仲夏五月,日在东升,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肺。”“是月也,农乃登黍。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 古代天地祭祀主要是国家公祭,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于是民间的一些时俗活动如吃粽子、送瘟、避邪逐步与夏至祭祀活动结合起来。 夏至节正好在仲夏五月,《说文解字》说:“午,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去。”随着气温的上升,正是瘟疫滋生、邪恶呈凶的时节,古代人们对驱瘟辟邪的重视与当时医药卫生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现代相比,古代医疗设备、科学预防相对落后,人们对突如其来且无法解释的天灾疫病,就祈求上苍保佑,并衍生出自我保护的方法。战国时代成书的《夏小正》说:“此日(仲夏午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载:“五月蓄兰,为沐浴也。”《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盛。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夏后氏金行,作苇茭,言气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为更,言气相更也。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饰,以难止恶气。” 东汉末年应邵的《风俗通义》载:“夏至五月五日,五采辟兵,题‘野鬼游光’。俗说五采以厌五兵。游光厉鬼,知其名,令人不病疫瘟。”南北朝时期学者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时说:“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是日竞渡,采杂药。” 魏晋南北朝时期把夏至祭地而产生的习俗与后来巫文化中的阴阳哲学对五月的认识,以及人类自身生存总结的卫生防疫经验都集中体现在集众多特征于一身的夏至和端五之中。后来人们把原本相当接近,有时甚至叠合的夏至和端五中的各种习俗,如祭神求福、驱邪送瘟、龙舟竞渡、节日食俗等,逐渐融合到了一起,完成了由“节气”(夏至)到“节日”(端午)的历史转变过程。 从上处典籍记载分析:第一,五月五日作为夏至日,是以五月时间段为基础,把五月的民风习俗集中在五月五日,作为驱邪避毒保健的日子,从前文所述夏至日是节气端午,这可能与当时的天文历法的普及发展有关系,这也可能是后来把五月五日叫端午节的真正起因。第二,从现有资料看一致公认“端午”二字首次出现在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抗戰老兵的事迹和生活境況得到了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作爲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大型現代呂劇《回家》講述了山東籍台灣老兵一生不忘故鄉的感人事迹。這部呂劇已經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並將在本月11
每一個孩子都會是父母所恩賜的珍寶,孩子也會秉承著一個家庭的未來與希望。在孩子出生時,父母需要替他們起一個好聽且有寓意的名字。不要認爲起名字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一個好的名字能夠提升孩子後續的人生運勢,所以家長在給孩子
夢見紅衣男子,得此夢,主事業可有好運之勢,與他人間真誠相待者,財運可得提升之征兆,若非與他人真心相處,則生活有不安之意,財運難以得提升。如做此夢,得此夢乃是與他人間多有糾葛,因金錢之煩惱與他人大打出手者,生活多受影響
創字起名筆畫數是12劃,五行屬金,讀音是chuàng。創字,創字意爲開始,表示有創造力和創新能力。創字寓意博學多才,性格剛毅,胸中有大志,家積萬金,名傳四方。根據康熙字典分析,創字做男孩或者女孩名字都適合。甄大師爲您
琳字起名筆畫數是13劃,五行屬木,讀音是lín。琳字,琳字的原義是指青碧色的美玉,後來也指像玉一樣貴重的東西。琳字寓意爲人利索幹脆,聰明靈秀,一生運程極好,享盡人間之福。根據康熙字典分析,琳字比較適合做女孩名字。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