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章列表页
彜族火把節與印第安人火把節3

彜族火把節與印第安人火把節3

2025-03-28 18:30:03 作者:老黄历   

印第安人神话传说《库斯人取火记)说“地球上住满人类,各民族各部落都居住在一种混乱的环境中,人们没有火也没有水,他们无论何时想吃东西,就把食物夹在腋下加热;有的人夹着食物跳舞,有的老人还坐在食物上,一直到食物变热才吃。  这样,人们几乎没有多少东西可吃。他们总是在谈论着火。  他们出发去找火和找水。终于在苍天首领(日神)那里发现了火和水。大地首领(地神)就向苍天首领打赌决胜负来取火和水。  ……结果大地首领以胜利告终,人们取到了火,由一个很穷的人带火,一个身材矮小的人带水,向家跑去。带火的人在跑的时候把火放在耳朵里,后来,火掉到柳树丛中,燃起了熊熊大火。带水的人将水一洒泼,老天就下起雨来。终于他们都回到了家。从那以后,人们就有了火和水。”(《美国俄勒冈州印第安神话传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  火把节的起源,追溯其原始形式,就是对太阳的崇拜。  一些民族认为,地上的火来自太阳。因为太阳与火看起来有不少共同之处。第一,太阳给人予光明,而火亦可作照明之用。  过去一到晚上,便用各种火照明。第二,太阳光能给人予温暖,而火亦常作取暖之用。第三,太阳光能晒干万物,火亦能烘干各种自然物和人造物。由于这些相似性,原始人误以为两者有关联。有些民族甚至认为火是太阳的派生物,人工火是被人掌握或者说是“人化”了的太阳。  有不少学者认为,太阳崇拜与火崇拜是相互关联的。英国着名人类学家泰勒认为太阳崇拜起源于人间的火崇拜,然后从地上转移到天上。法国人利普斯所着《事物的起源)(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中说:“一切火的崇拜都起源于太阳崇拜,但其形式多种多样,像印度教徒、袄教徒、古代墨西哥人和其他地方,对火的崇拜各有不同,火时常是太阳的代表。”  美洲印第安迈阿密人10个氏族中,有1个氏族以“太阳”为氏族名称。(摩尔根着(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81年)。  印加人的太阳神也被视为保护神,居于凌驾一切的地位。  太阳神的产生有其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在早期农业和畜牧业阶段,太阳与人有了直接的利害关系,对人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直接的影响。人们的劳动成果受到太阳的制约。于是,太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加强了,促使人们较多地思考太阳,猜想太阳。  因此,原始社会的人们认为,太阳也像人一样,有灵魂,有喜怒哀乐,因而形成太阳有灵观念。后来,人们又逐步把它人格化,视之为神。  美洲的印第安玛雅人的太阳神则与乌鸦相连结,他们“传说日神是由一只乌鸦变的”。  中国古代也像玛雅人一样,视乌鸦为太阳的象征。所谓“金鸟西坠,玉兔东升”,就是指太阳西下,月亮东升。可见,金鸟象征太阳。  太阳和乌鸦的传说,始见于(山海经》。(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戴)于乌。”  郭璞注云:“中有三足乌。”(初学记)卷三十引(春秋元命包)云:‘旧中有三足乌者,阳精,其楼忽也。”《淮南子·精神训》:  “日中有跤乌。”高诱注云:“跤犹蹲也,谓三足乌。”  古人把鸟和太阳合而为一的主要原因,是图腾崇拜与自然崇拜相互整合的原因。把鸟和日等同起来,并同时崇拜日月,是图腾崇拜与自然崇拜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崇拜形式,是鸟崇拜向太阳崇拜的过渡形式。  彝族火神—支格阿龙,他是鹰滴了三滴血在蒲莫列依的裙上,蒲莫列依因此怀孕生下了他。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即它曲折地反映了日、鸟合一的图腾祟拜和自然崇拜的整合。  以鸟为图腾的氏族部落不可能很快放弃对鸟的崇拜,而去单独崇拜太阳。在新旧文化交替之间,必然会形成一种兼有新旧两种文化元素的复合的文化形式。日与鸟合而为一,或把鸟作为太阳的象征,正是图腾崇拜与自然崇拜相互整合的结果。  美洲印加人的太阳神形象,亦为人面形。他们视太阳为保护神,极为崇敬。王国都城有一太阳神庙,是主要的国家圣地。太阳神偶像为一硕大的金制日盘,周有光束,中为人面。  近年来我国学者根据美国西海岸发现的文物再次提出殷人航渡美洲的论点,东南古民族向太平洋迁徙的原因除其它一些原因外,与他们崇拜太阳的宗教迷信有关。据古文字专家考证,东夷人信仰太阳神,东夷人将他们的先王太昊和少昊看作是太阳的化身。大家认为由于夷人和越人对太阳的强烈祟拜心理,很可能导致他们为寻找太阳出生地而举行一定规模的向东航海活动。中国古代传说太阳住在东方之极,生于“汤谷”之上,在那里还生长着一种扶桑木。据中、美两国学者考证,认为“汤谷”疑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扶桑”疑为遍生于美洲的仙人掌。令人惊奇的是,玛雅人的日神庙与乌鸦故事有关,他们也传说日神是由一只乌鸦变成的。同时在英属哥伦比亚的印第安人也有射日的传说。他们传说从前天上有十个太阳,后来被天狗吃掉九个,只剩现存的一个。(刘敦励《古代中国与中美玛雅人的祈雨与雨神崇拜》,载台湾(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4期,1957年。

相关阅读

MORE+

最新文章

MORE+

              熱門標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