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章列表页
從“昆曲藝術”到“前海學派”

從“昆曲藝術”到“前海學派”

2025-10-31 17:15:02 作者:老黄历   

从“昆曲艺术”到“前海学派”——张庚与中国戏曲研究今天,十大集成的编撰工作已基本告一段落,中国戏曲史、论的研究也正在走向深入,而张庚先生在这项系统工程中提到的、由编撰集成志书所培养的“好的研究学风”,也通过一代代参与其间的学者延续下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生存危机在中国戏曲艺术界和戏曲理论界蔓延。时任中国昆剧研究会会长的张庚先生,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前的预测力,对昆曲艺术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判断。他对丛兆桓先生说:“别看(昆剧)现在没有多少人重视她,这两年亚铸年前截然不同的状态,这或许是张庚先生始料未及的。深厚的学术知见:为昆曲保存其艺术传统张庚先生对昆曲艺术的准确预测,来自他深厚的学术知见。1982年,张庚先生在江浙沪两省一市昆剧会演期间所作的《昆剧在现代戏剧中的地位、任务和做法》一文中,很明确地提出在当代提倡昆曲的文化意义和具体方法。他认为,重视昆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要振兴昆曲”,“也是为了整个戏曲艺术的提高和发展”。他否定了“从我今天排戏的时候,能不能用这个动作、这个程序来看它的价值”的“狭隘”、“短视的功利主义”的文化积累,认为“昆曲当前急迫的任务是整理传统剧目”,这“无论对培养人才,对恢复剧目都很重要”。他虽以宽容的态度不反对昆曲作一些实验性的创新尝试,但仍认为“强迫搞现代戏”很容易挫伤昆曲的锐气,他认为昆曲应当搞新编历史戏,但“不主张把它作为一个剧团,作为一个演员的任务非完成不可”。张庚先生所主张的整理传统剧目,是要整理昆曲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因此,在面对经典的戏剧文本时,他总结了当时的三种创作方法:尊重传统风格的继承;在传统表演中有所改变;将经典作品重新改造。在他看来,最后一种是新编,“不属于整理传统的范围”。而第一种的把握原则是正确的,把精致的折子戏保存了下来,但“色彩单调了点,可能不会为更多的观众所接受”;第二种虽演剧色彩丰富多样了,但改动太大,“很容易丢掉一些好东西”,甚至“跟原作的精神不相符合”。这一分析清晰地表明张庚先生对昆曲传统和剧种特征的抉择。提到昆曲普及的问题时,他强调昆曲不应与京剧、评剧、越剧等剧种“争一日之长”,视“剧场里观众谁多”为剧种发展的标准,而是认为“昆剧本来是一种比较高的文化”,而普及这种高的文化,并非是要把昆剧变成普及本,“昆曲今天应当争取知识分子”。这些观点展现出他对昆曲第一种编演方法的认同。由此,昆曲艺术作为戏曲艺术中的小众艺术、高雅艺术、传承艺术的特征被清楚地揭示出来。正因如此,张庚先生更强调昆曲艺术的文化品格和对中国戏曲诸剧种的长养意义。1981年,他在“昆剧传习所”成立60周年的纪念演出座谈会上的发言“继承发展昆剧的优良传统”,以昆曲“代表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几百年的老传统”、“昆曲能发挥的主要作用是传授经验给别人”这一认识为基础,充分张扬为昆曲保存其艺术传统的必要性。他不但主张“昆曲艺术的继承是全国各剧种共同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昆曲本身的问题”,而且认为:“昆曲要按照自己的规律去发展、去改革、去创造。全国各个剧种都可以去继承昆曲的传统,可是不能都跑去改革它!”张庚先生的诸多判断,在昆曲艺术被世界珍视的今天仍振聋发聩!今天昆曲的艺术实践,不但以张庚先生所批评的第三种编演方式,即以编演新编历史剧为主流,而且也与他所提出的“整理传统剧目”、按照昆曲“自己的规律去发展、去改革、去创造”的任务目标相距甚远。这确实令人遗憾!张庚先生的昆曲见解,是以他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中国戏曲剧种自具特征的规律性来严肃理解戏曲艺术这一立场为根基的。因此,在他的视野中,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轨迹,不但是多元、丰富的,而且是有规律、有体系的。宏阔的学术视野:从戏曲到中国艺术整体对中国戏曲艺术表演体系的建构,构成了张庚戏曲理论研究的基础思路。就昆曲而言,张庚先生在《从张继青的表演看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原理》一文中,认为“我们中国戏曲最可贵的就是它有自己的一套有效的训练演员的办法”,而在这一艺术特征中,却有像张继青这样的表演人才,“有着内心体验的好传统,能够用高度的程序技巧,把演员对人物的体验表现在舞台上”,由此他盛赞中国戏曲“是一种体验和表演紧密结合的戏剧体系,在世界上是独有的”。因此,他“深感拿外国的艺术理论名词来套中国的艺术,肯定会把中国的艺术歪曲了”,这也成为他寻求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重要前提。

相关阅读

MORE+

最新文章

MORE+

              熱門標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