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章列表页
傳統民間工藝憂喜參半

傳統民間工藝憂喜參半

2025-11-09 12:15:02 作者:老黄历   

作者:朱金龙传统民间工艺是文化殿堂里的瑰宝,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作为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的重点产区,江苏省把《江苏民间艺术普查》列入“十五”重点项目,每年拨款50万元,为期3年。在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帮助下,记者日前对传统民间工艺作了一番探访。忧:部分品类濒临灭绝江苏传统民间工艺品达23个大类近4000个品类,品种齐全列全国之首。苏州的刺绣和桃花坞木刻年画、扬州的漆器和玉雕、宜兴的紫砂陶瓷、南京的云锦和金箔、常州的梳篦和留青竹刻、无锡的惠山泥人、南通的扎染和蓝花布等,无不沉淀着特定历史时代和地域环境下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丰富的品类而享誉世界。去年5月,江苏省首届文化精品展在北京展出,轰动了京城。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民间工艺由盛转衰,整体呈下滑趋势,景况令人担忧。记者在苏州工艺美术集团了解到,该系统最兴旺时有职工近1.4万,目前在编6000余人,仅有2000余人还在从事生产和管理。1994年,江苏省政府确定40个优秀传统工艺产品列入保护,其中22个在苏州。现在除苏绣、二胡、剧装道具、湖笔等7个产品经营较为正常,桃花坞木刻年画已得到保护外,宋锦、核雕、灯彩、通草对花、仿古铜器等已停产,玉雕、竹折扇、檀香扇等处于基本停产或半停产状况,其余的也在苦苦维持。扬州市文联副主席曹永森告诉记者,传统民间工艺的技艺人才流失严重,有的品类面临灭绝的境地。扬州著名的张氏剪纸艺术,国家工艺大师张永寿去世后,其女儿和两个徒弟均已50多岁,而且由于没有市场,只能进行接待或展览性表演,无法靠这门艺术养家糊口,已无新的传人。扬州的通草仿真花,可以假乱真,与鲜花摆在一起,竟有人给它浇水,上世纪60年代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国政要。老艺人钱宏才去世后,惟一的传人也已60多岁,到了基本失传的地步。江苏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情况,常州微雕艺术家王清源年已古稀,带出的10多个徒弟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弃艺他图。喜:创新带来青春焕发记者在采访中也看到,一些已形成产业的传统民间工艺,以创新求生存,并随着国内市场的兴起而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苏州刺绣:技艺创新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小猫”、“金鱼”曾经是人们熟悉的代表作品。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民间10万绣娘的效仿,代表苏绣最高水平的苏州刺绣研究所,以“创新是最好的保护”统一认识,走出了一条“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路子,使苏绣在全国同行中一枝独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最近闭幕的苏州市“两会”上,刺绣所展出了新一代具有很高艺术品位的苏绣精品,受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广泛称道。苏州刺绣研究所董事长、高级工艺师张美芳说,苏绣是苏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20年来,刺绣所坚持不懈把苏绣从工艺品向艺术品层次提升。他们从当代画家中选择了画拍卖价最高的吴冠中先生,把在一次展览上看到的吴先生的一幅画做成绣品,再登门拜访吴先生商谈合作。吴先生对绣品十分满意,同意合作。目前已有20多幅吴冠中先生的作品做成绣品并开始出售。张美芳说,传统苏绣重技轻艺,重视局部而忽视整体效果,为用艺术的创新思维重新思考传统技艺手法,他们请吴冠中先生等一批顶级艺术家给全所人员讲课,大家启发很大。新一代的苏绣作品,远看是一幅艺术品,近看才是刺绣。在美国著名的“法尔艺术博物馆”专门为该所举办的刺绣展览会上,美国艺术家的感觉是:中国的传统在发展。张美芳告诉记者,世界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参观该所时,对刺绣精品评价为“已从二维空间发展到三维空间”,也使她们萌发了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念头。她们与李政道博士合作的《金核子对撞科学图像刺绣》,采用了三角异型丝等新材料,作品在科学与艺术展会上展出时,被李政道称为“神品”。苏州刺绣研究所的作品,95%的市场在国外。而在苏州吴中区“刺绣之乡”镇湖,刺绣成为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形成了以国内为主的大市场。扬州玉雕:机制灵活扬州“八刻”目前仅有玉器和漆器作为产业存在并有走红的趋势,全国5大玉器厂,也仅剩扬州玉器厂正常生产和经营,使扬州成了我国玉器的重要生产基地。记者在扬州采访时,兼任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的曹永森认为,玉雕是手工艺制品,技艺人员选材和制作方式各不相同,因此,从原料采购、加工制作到销售,往往是一个人完成的。为此,扬州玉器厂采用机制比较灵活的集体所有制性质,让师带徒的形式得以传承,适应了玉器加工的工艺特点,使这家成立于50年代的老厂至今仍能保持活力。据曹永森介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内市场兴起,除扬州玉器厂外,扬州涌现出了50多家小型玉器作坊,其中30多家集中在湾头镇。每个作坊一般7-8名技艺人员,享受个体户的优惠政策。作坊以做小型玉雕产品为主,而扬州玉器厂则成立了研究所,集中工艺大师做价值数十万元的大件玉雕产品,二者相对分工,而又互成声势,在当地形成一大很有前景的产业。惠山泥人:以技养艺惠山泥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500多年,都是作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一种补贴,没有形成产业。1954年成立了无锡市惠山泥人厂,1980年濒临倒闭,90年代初又面临困境,当地媒体以“郭沫若写的厂牌还能挂多久”为题作了报道。现任厂长沈大授上任后,开出扩大出口、增加旅游产品两个“药方”,对旅游品设计人员实行5-23%的销售提成,销得越多,提成比例越高。现在,该厂80-90%的业务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外销业务。

相关阅读

MORE+

最新文章

MORE+

              熱門標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