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章列表页
美術概論:名畫家筆下的人情世態

美術概論:名畫家筆下的人情世態

2025-05-06 17:00:07 作者:老黄历   

直到隋唐时代,我国绘画题材的中心始终还是人物。广义上的人物画包括佛教题材在内的宗教画和世俗人物画;鬼神等神话题材也可纳入宗教画的范围。魏晋以后,世俗人物画占有更大的份量;特别是隋唐而下,佛教艺术日益世俗化。如东晋顾恺之所画的维摩诘(佛教中一位长于辩才的著名人物)像:“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大有魏晋名士风度;唐代佛教壁画中,甚至出现了“菩萨如宫娃”的现象。尤其是从魏晋开始,越来越多有文化修养和社会地位的土大夫文人,跻身于画家的行列,使人物画的创作具有更为丰富的情感内涵和个性力量。顾恺之顾恺之(约346~407)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位有画迹(摹本)传世的伟大人物画家和理论家。在理论上,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传神”的重要性。认为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神”是人物画的根本要求,而“形”的描绘则是表现“神”的手段”这就是“以形写神”。同时,他认为人的眼睛是表现“神”最关键的所在,不能有“一毫小失”。据说,他曾画人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回答是:“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阿堵意指眼睛。全句的大意是:仅仅描绘四体的美丑,对传神来说意义不大,最重要的是刻画眼睛。此外,他还主张在创作中要“迁想妙得”,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的作用。例如,他在画裴楷像时,出人意外地在颊上写实地加了三根毫毛,这一细节虽然违背了对象“形”的常规,但裴楷的精神性格却因这一“加”而被表现得更鲜明、更深刻了。顾恺之作品的古代摹本有《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和《洛神赋图》三个长卷。前两件着重表现的是封建的“女德”,后者则根据文学史上的名篇《洛神赋》画成。《洛神赋》是曹植由都城洛阳返回封地途中路经洛水有感而作,描写了诗人于洛水与洛神相遇,两相爱慕,然因人神殊道,不能结合,终于怅然离别的悲剧。全篇充满了浓厚的浪漫色彩和缠绵悱恻的感伤情绪。后人多把赋中提到的洛神当作曹植所恋慕的甄氏(植兄魏文帝曹丕的妃子);但文学史家认为可见而不可得的洛神,其实是曹植理想的象征,《洛神赋》无非借人神之恋来抒发曹植在文帝曹丕的猜忌、排遣下一生抑郁不得志的感伤情怀。然而,画家顾恺之确实是把它作为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来描绘的。画卷基本按原赋的顺序展开连绵不断的描绘,洛神的形象反复出现,或回眸凝睇,情意绵绵,或飘然而去,若离若即,成功地表现了诗篇迷茫恍惚、可望而不可得的感伤情绪。侍臣簇拥的曹子建虽始终保持着王侯尊严矜贵的风度,但其似惊似喜,将信将疑的神色,却含蓄地流露了这位富于幻想而又抑郁不得志的诗人悲怨万种的情怀。画卷中还出现了“冯夷击鼓”、“女娲清歌”、龙御云车等神仙灵异的形象,使似幻似真的浪漫氛围得到充分有力的强调。线描是传统绘画塑造形象、状物抒情的基本手段,也是形成画家艺术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顾恺之的线描被后人形容为“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在《洛神赋图》中,也不难看出这一特点的充分发挥。由于《洛神赋图》优美动人的形象塑造和缠绵深挚的情感内涵而感人至深,所以世传有多种摹本,其中,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卷最为精彩。吴道子出身贫寒的吴道子(约689~758)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画家,时论誉为“画圣”。据说,唐代的舞剑名手裴曾以金帛请吴道子为其亡父作佑福壁画,吴辞谢金帛,请求裴舞剑一曲为惠;裴即脱缞服,持剑起舞,其“左旋右转,掷剑入云”的精湛技艺,使数千观者“无不惊栗”。吴道子更是激动不已,当即挥毫画壁,飒然风起,“若有神助”;当时大书法家“草圣”张旭也乘兴写了一壁草书。洛阳观众称此为“一日之中,获观三绝”。(《唐朝名画剥》)从“三绝”的强烈共鸣中,可知吴道子的画是以豪放恣纵、雄肆伟美为其主要特色的。吴道子的成就要体现在宗教壁画创作上。据唐代美术史论家张彦远记载,吴道子画建筑物从来不用界尺直笔,画人物则无论从哪一部分画起,都能达到随心所欲、栩栩如生的效果。其画天女则“启眸欲语”,画天王力士则“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奇迹异状,无一同者”。(《历代名画记》)传说他画《地狱变相》,把达官贵人的形象也画进去了。极尽阴森惨厉之状;许多看过《地狱变相》的屠夫渔夫,竟然放弃杀生,另从他业。其生动感人的力量,由此可以想见。吴道子作画,发展了前人简括的造型技法,“笔才一二,像已应焉”;他的独具一格的佛教画,被社会上当作具有典范意义的“吴家样”;他那遒劲雄放,能表现出“高侧深斜,卷褶飘带之势”的线描,人们称之为“吴带当风”;他那以重墨线描为主,略加微染的画法,人们称之为“吴装”。这些都对后代有广泛深远的影响。相传为吴道子所作的《送子天王图》,大约是后人的一个临本,此画题材内容大部分尚不清楚,可知最末一段描绘的是净饭王及其夫人抱着初生的悉达太子(即释迦牟尼)拜谢大自在天神的情节。作者为了显示尚在襁褓中的婴儿的神圣不凡,运用间接表现手法,刻画净饭王的敬谨护持与摩耶夫人的矜贵自豪;特别是三头六臂、威力巨大的大自天神惊慌失措、叩头告罪的神态,更衬托出悉达太子之神圣不凡。

相关阅读

MORE+

最新文章

MORE+

              熱門標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