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章列表页
德昂族象腳鼓舞

德昂族象腳鼓舞

2024-04-20 18:00:01 作者:老黄历   

  象脚鼓舞,德昂语称嘎儿格冷当,流传于梁河、陇川、盈江、镇康、保山等县的德昂族村寨中。象脚鼓是德昂族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

  相传远古时候,有两兄弟以采野果和猎获小动物为生。为了获得更多食物,兄弟俩分开寻找猎物,他们以石击木头传信息。但声音传送不远。他们便想出把木头砍短,便于移动,又把木头抬离地面,使声音传得更远。过了许多代人,一个叫腊堵的人偶然发现,空心的树比实心的树敲起来更响。于是,他用石头将树掏空,又将它竖立起来,敲起来声音又响又传得远。他高兴得边敲边手舞足蹈。人们闻声都跑来看,情不自禁地都跟着跳了起来。一个叫腊堆的人,发现这种鼓不仅可以伴舞,还可以召集人,他仔细观察了象腿象脚的形状,制作了很多个形态各异的鼓,他做好一个,竖起晒干一个。有一天,一个猎人来到,他们共剥兽皮,烤兽肉吃,把兽皮晒在鼓上,他们一直吃到第二天中午。腊堆去拍掉兽皮上的落叶,竞拍出了震耳的声音。从此有了蒙着皮的象脚鼓。

  在潞西县三台山,德昂族的主要聚居区,流传着一种“短鼓舞”。鼓身长约三尺,头宽尾窄,两头都蒙有鼓皮。传说德昂族在大迁徒中,“饶静”部落是第二批上路的,为了赶上先行的“饶实”部落,鼓手不慎跌了一跤,将鼓砸成两节。为了使鼓继续发挥联络、娱乐和鼓舞人心的作用,他用石头将切口磨平,又蒙上了一张皮。因此,两面都能发出与原先的长鼓完全不同的声音。他高兴地挎着鼓旋转手舞足蹈,演变成了现今的短鼓舞。

  象脚鼓舞都在“考洼”(进洼、关门节)“傲洼”(出洼、开门节)和“堆沙”等佛教节日礼仪活动时进行。此外,在“泼水节”、“烧白柴节”、“做摆”时,也跳象脚鼓舞。

  梁河象脚鼓舞,有“鸡跳舞”、“四方舞”、“脚步舞”等套路;盈江县有“公鸡打架”、“各显神通”、“蹲跳”、“对蹬”等十套。

相关阅读

MORE+

最新文章

MORE+

              熱門標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