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壽走捷徑30歲就成名惜筆墨功力未進入自由王國
2025-09-01 14:15:02
作者:老黄历
傳統節日
简介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自署阿寿、雷婆头峰寿者等。现代著名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擅长画花鸟、山水,兼善指画,亦能诗词、书法、篆刻。

■潘天寿《雨岩润一角》局部

《雄视图轴》该画作于1964年,是潘天寿经典代表作品之一。观看此画,突兀崖石上,两只灵鹫居高临下,孤高自傲跃然纸上。倒三角形的崖石,一反常举,将山之奇险陡峻凸显出来,右侧峰尖旁以松针补之,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样寓静于动、寓奇险于平衡的表现方法,是常人难以想象和做到的。20世纪艺坛最有名的书画大家,继吴昌硕、黄宾虹与齐白石之后,当属潘天寿。朱金楼亦认为,尤紧接齐白石,更富有革新精神的潘天寿,攀登了中国花鸟画的又一高峰。潘在花鸟画外,兼长山水,又创造了一种花鸟和山水相结合的体裁。陈传席则指出,潘天寿走的是一条捷径,“行太速”,故在笔墨功力上,如陆俨少所言,“酒未醇,人已去”。早年受吴昌硕等人影响后来画迹从李瑞清变化而来潘天寿生于浙江宁海农家,童年在村中念私塾。14岁入读县城小学,当时购得《芥子园画谱》及数本名人书法帖,开始自学中国书画。19岁时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到中国近现代文化大家经亨颐、夏丐尊、李叔同的熏陶和影响,打下了较好的国学与艺术基础。1922年,与沈遂贞共同举办第一次画展。潘天寿一边教书,一边画画,如此终其一生。1923年,在兼任上海美专中国画系老师时,潘天寿结识了吴昌硕、黄宾虹、朱屹瞻等知名书画家。身居上海期间,正是吴派画作(吴昌硕派画风)风靡之时,潘天寿受其影响不小。据陈传席透露,潘天寿曾学过当时流行的吴派画风,并成为吴昌硕的弟子。现存浙江宁海县文化馆的一幅早年画作《墨荷图》微微透出吴派画风。对此,朱金楼分析,“潘天寿受过吴昌硕多方面的影响,然而又与多数吴的门下不同,终于又不拘缶翁(吴昌硕)形迹,而自行苦心探索,另运机轴。”朱金楼进一步补充,潘天寿的画,传统根底深厚,远承巨然、马远、夏珪、吴仲圭、沈石田。他博采众长,但主要受石涛、八大山人、石溪等人的影响。尤以八大对他影响最大。其中最明显的是,两人的画面布局,均极奇特而又严谨和谐;笔墨均极简练而又神完气足;甚至在取材方面,也有较多相同之处。如八大喜画荷、松、鸟、石,潘天寿的笔下也多荷、松、鸟、石。但潘的天赋之高,又不完全陷于八大。他从“八大之奇”而济之以“石溪之繁”和“石涛之变”,再加上自己的创新,使他的画具有强烈鲜明的个人面目。而陈传席却认为,从潘天寿后来的画迹看,他的画基本上是从李瑞清(当年上海书画奇人)画中变出来的。翻看其画作《拟石涛山水》(1927年),除有石涛的痕迹,亦有李瑞清的影子。如在用线设色方式上,两人极为相似。李瑞清把石涛画中复杂层次化简了,而富有变化的柔性线条,转化为刚劲有力的线形,潘天寿亦如此。欣赏潘天寿艺术不能忽略其指画纵观潘天寿艺术人生,梅墨生认为,上世纪30年代前后,潘天寿的艺术水平有了质变,其个人风貌初步确立,但尚未成熟。推算其艺术成熟期,应从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算起,特别是1948年为亮点,至此,他的笔画与指画(以手为主,以其它工具材料为辅助手段的绘画)创作交相辉映,各具特色,攀上了第一个自我艺术的高峰期。而上世纪50年代,则步入了成熟期;上世纪60年代的最初六年,则是潘天寿艺术的巅峰期,这期间创下了《微风燕子斜》、《梅兰夜色图》等大量的花鸟佳作。梅墨生还指出,欣赏与研究潘天寿的艺术,若忽略其“指头生活”,肯定是不完整的。因为指画创作是其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论及潘天寿的指画,他自我辩证认为,“指头作画,与毛笔全不相同,有其特点,亦有其缺点。”朱金楼点评,继吴昌硕久主花鸟画坛之际,齐白石则以其老辣简拙而自具一格,而紧接齐白石,更富有革新精神的潘天寿,则开辟了全新面目,攀登了中国花鸟画的又一高峰。他还认为,潘在花鸟画外,兼长山水,又创造了一种花鸟和山水相结合的体裁;潘是四全之才,即诗、书、画、印四者才能兼备。他把这四者结合,在形式上做到了文人画中前所未有的有机统一,这也是他在中国花鸟画史上,之所以能攀登上又一高峰的原因之一。他这三个时期的代表画作,如《垂杨系马图轴》(早年画作),梅墨生分析,虽已具备大家之气象,构图亦有巧妙之处,水墨淋漓尽致,但仍是其艺术欠成熟之作。即使为大家所看好的,《浅绛山水轴》(1945年)和《水墨山水轴》(1947年),均不失为佳作,但毕竟不是潘画的代表性风格,笔墨与结构上似嫌还弱一层。潘天寿的画只可欣赏,不可深学在评价潘天寿晚年艺术上,许多研究者多以“强其骨”、“一味霸悍”来概之。而何谓“强其骨”?即重线条,少涂抹,染色也只是辅助性质的。潘天寿曾自解,“以笔线为间架,故以线为骨。”陈传席却直言,其实李瑞清的画只强调“强其骨。”黄宾虹、齐白石书画成名都在八十岁左右,而潘天寿三十多岁就成名了。分析潘天寿的成功,陈传席亦直言:一是走捷径;二是速成。为何?因为潘天寿是研究美术史的,所以他对美术史的见地高,他选择不为人注意的李瑞清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