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章列表页
武當拳功養生技擊原理與特點

武當拳功養生技擊原理與特點

2024-09-11 14:15:01 作者:老黄历   

作者:杨群力一、武当武术养生特点(1)武当武术养生的思想基础是重视今生武当武术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而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重人贵生”是道教的精义。道教对人生是执着的现实主义态度,极为重视人的今生,强调现世报和立地报。道教认为,生长、生命、生存,是生道的本体。主张生道相守、生道合一、得道飞升、长生久视。因此,养生术成了道教精萃,立足之本。宋代著名学者邵雍在《皇极经世》中分析道:“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因贵生,而以生为乐,追求长生,从而养生,形成了武当武术养生的思想基础。(2)武当武术养生的核心是“精气神”武当武术理论极端重视人体精气神的修炼和互相依存的关系。认为“精”是根本,是构成人体和促进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气”又是“精”的载体,“精”“气”的形成流布全身,不断补给人体生理活动的能量。“神”是“气”作用的表现和结果。源源不断的“气”的作用,使人的神——思维、意识及其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所以,“养生之道,要在养气”,“道以气为宗”。炼养为了养气,养气为了养生,养生为了长生。即“与天地同其元”。从而逐步形成了“道寓术中”、“内功外拳”、“内外结合”、“内外兼修”的动功特点,产生了“外炼筋骨皮,内炼一口气”、“内三合,外三合”、“气沉丹田”、“抱元守一”等各种练功要求,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建立了“以丹田运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血津液畅通为要求,以提高性腺系统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过程,达到精气神三宝相聚凝,身心性命相平衡为目的。另一方面又利用人体“外拳”动作去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使武术招式训练与养生有机结合,实现还精补脑的功能,从而增强生命活力,达到“长生久视”。如练拳时要求动作圆柔,松而不懈,身正体舒,谓之“调身”;要求动作柔缓,升降开合,气沉丹田,呼吸均匀深长,谓之“调息”;要求腰脊带动四肢,内劲节节贯通,达到导引经络、通畅气血的效果;在以上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调心”、“心意领行”、“神舒体静”、气贯全身,力求有意识的和能动的控制要领和综合作用,才使人体通过练拳真正达到阴平阳秘,心静体舒状态,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取得健身养生之功效。值得强调的是,道教气功与武术动功的结合是武当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全面展示了其功能效果和养生修性的社会宗旨,进一步完善了养生健身说的理论体系。(3)武当武术养生观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道家世界观。天人合一是说人与自然本质上是相通的,是自然的一部分。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不违自然,方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庄子更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古人认为,人乃自然精华所凝。即“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因此,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天人相通,人与自然皆由气所构成,因而有内在运动规律,人的生命活动只有符合这一规律才能健康、平衡。二是天人相类,即人体结构与自然构造具有相似性。如日与心相类,水与肾相类。人体本身含有大量的自然信息,自然的种种变化会影响人的生命活动。这正是武当武术养生的人与自然的整体性。武当武术的养生功法约千余种,功法的形式也多样,如以静为基调的静功、桩功;以柔为特形的拳功;动静相兼的动功等,都强调自然,注重养气,天人合一。尤其外丹、内丹、行气、存思、守一、服气、服饵、导引、行跷、吐纳、咽津、内视、内观、胎息、呼吸、辟谷、调息、藏精、房中、守庚申等养生方术。在套路练习中也“效法自然”,如玄龟戏水、猿猴坐洞、青龙回首、黑熊反背、金蛇绕梁、灵猫捕鼠等,以及五禽戏、导引图、龙守、虎引、龟咽、燕飞、蛇曲等仿生动作与功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悟化,从主体上反映,为形神作用,溶技击的身体与意念活动为一体;从客体上反映为动静结合,拳功结合,求得人体心理意识上的平衡,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效果。不仅如此,还将练功的场地、方向和时间的选择也要阴阳合顺,自然和谐。使身体内部阴阳平衡和脏腑经络与五行相合,使人体与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四时气候、地理等外在的自然环境协调起来。从而达到人体自身、人体与天体自然的平衡,增强健康水平。二、武当武术技击特点武当武术的拳功架势已由最初的八门五手,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技术体系和众多门派。武当武术的技术层次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还道”的阶段。其战术以静御动,以柔克刚,以小制大,以逸待劳,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刚柔并济,攻守同一,曲中求直,后发先至。动作特点是不尚拙力,顺其自然,注重行圆取象,炼气凝神,尚柔文静,不躁不僵。静若山岳,动若江河,行如蛇,动如羽;沉肩坠肘,虚胸实腹,松而不垮,停而不滞,中心安适等。武当武术在继承古代武术攻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易》中的某些原理,参与道教内丹功法的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其显著的技术特点是“拳法自然,拳法阴阳,拳法圆柔”。(1)拳法自然道家以老子“道”的本体说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认为万事万物皆生于“道”,认为人、天、地、道的关系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则是顺乎自然规律而自成法规的,这就是老子说的“道法自然”。武当武术在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影响下,亦强调自然,且强调“效法自然”。也就是说,武当武术视效法自然与否作为区别其它拳派的本质特征之一,“效法自然”作为筑建武当武术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根基。其一,强调“心息相依,任其自然”。其意在于追求自然、返朴归真,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观点;从而达到道的目的。武当武术在其形成的发展中,远取诸生,象其形,取其意,学其长,利其用。对生物非生物从动作、器械、方法、特点等全方位仿效。就是每一个动作名称也都是“自然”的。这正是武当武术返朴归真对道家“天人合一”观念的运用。练习生物非生物得以延伸的合理动作,求得与自然的同步和谐统一。如战国时期的导引术,通过摇筋骨、动肢体、调呼吸,来锻炼身体。东汉末年华佗模仿鸟兽动作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五禽戏”等等,都是在仿生返朴形成和发展中,又创造了人类极大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了人类适应自然界的办法和技巧,反过来能动的改造了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武当武术“以形喻势,内外合一”,正是民族意识在身体运动方式上的积淀和显现,是人们崇尚生、崇尚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共鸣和统一。其二,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观念运用于武当武术全过程。如武当太极拳、剑,“拳名太极,实无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而合”,就是以拳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合一,所谓“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即拳为道,道在拳中。以太极图为例,它是一个整体。要求武术动作“劲整”,一动无有不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内不动,外不发”,总须完整一气。它又是一个圆体,运作则要求“非圆即弧”,“触处成圆”,处处成圆、内气充足,体现“挨到何处何处击”的技击原理。它还是呈阴阳鱼状,动作则要求虚与实,开与合,快与慢,刚与柔结合,走螺旋式,在动态中变化发展。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为其根。另外,古代先哲们从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水火木金土五种性质不同的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称为“五行”。第一,以五行结合人体。以五行配五脏属“内五行”,以五行配五体和五官属“外五行”,使内五行相合,外五行相顺,依其五行相生相克之数,调节阴阳平衡,达到养生之目的。第二,以五行的形态、性能和方位为基准,将基本拳式组成五行系统。如五行分布五方为南方火,北方水,东方木,西方金,中央土。恰如人体的前后左右中五个方位,将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为五行。使拳式动作紧扣五行之理,一招一势阴阳相参,在八卦阵中千变万化,在太极圈和四方四隅中变化,形成九宫穿游的格局。这是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的提炼和升华,此乃一曰健体,二曰防身,是修炼之宗旨。其三,武当武术遵循人类与自然界是统一的可贵思想,在行拳用劲上,强调中正、放松、安适、慢柔、轻匀、不僵不拘、不偏不倚,贯注丹田,绵里藏针。在部位要领上规定,顶悬,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舒腹,活腰,敛臀,圆裆,纵膝,轻脚;精神上“内宜沉稳,神情内敛”等等,这些独特的要求运动要领,正是武术拳家们与大自然合拍同韵的表现。故一切人事,只要顺应自然,不违自然,即能获得生存与发展。

相关阅读

MORE+

最新文章

MORE+

              熱門標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