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章列表页
重陽節登高

重陽節登高

2025-04-09 12:00:06 作者:老黄历   

  农历九月九,俗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的最大者,是阳数一、三、五、七、九的总代表,所以又称这天为重阳节,亦称重九。“重阳”的名称始见于三国时代,魏文帝在写给大臣钟繇的信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这一段文字证明,重阳节由来甚久,至少在魏时便有了这一节日,算起来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以上的历史。其次它告诉我们,重阳的得名,是由于“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第三,它告诉我们,民间过重阳节的心理原因,即“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这是说“九”谐“久”音,九九便是久久,久久即是长久。第四,它告诉我们,过重阳节的主要方式是“享宴高会”。  还有一则资料,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南朝梁吴均《西京杂记》说:“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中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这说明西汉时便把九月九日看作是节日了,并且还有了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等风俗。如果这条资料可信,那么重阳节的起始又要追溯到公元前了。九九重阳是我国古代一个游赏性的节日,其主要民俗活动就是宴游,正如唐初诗人宋之问诗中所言:“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御气云霄近,乘高宇宙宽。今朝万寿引,宜向曲中弹。”重阳节的其他民俗活动还有登高、赏菊、佩茱萸、吃重阳糕等,可见重阳节的民俗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民间有于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重阳节登高始于西汉。根据西汉时《长安志)的记载,汉代京城长安附近有一小高台,每年重阳之际,人们纷纷登上高台赏光观景,因当时登的是“高台”,民间便把这种活动称为“登高”。  然而,在古代传说中,登高则与避邪祛灾联系在一起。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说其来历,汝南的恒景拜于费长房门下学习,九九这日费长房对恒景说:你得赶快回家,你的家中将会遇到特大灾祸。回去后,必须让你全家都做一只茱萸囊系在臂上,然后登上高山,饮菊花酒,这样方可躲开灾祸。恒景一家依言,在重阳日登山一天,待到晚上归来,只见家中全部牛羊家畜暴死以尽。费长房后来得知消息,便说如此可代替你家人的厄运了。此后,重阳节人们便都登高避邪,相沿成习。  重阳时秋高气爽,此时登山远眺,可将秋日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重阳登高实际上是一次秋游,人们可以借此机会溶于自然,怡情健身。《千金月令》就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重阳节登高的形式有多种:可远足登山,可出猎;可登高台,还可游佛寺。古代封建帝王为了登高,还专门修建九日登高台,以至历史上留下了不少古人登高的胜迹。  在唐代,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紧靠曲江池,隔江便是著名的大慈恩寺和大雁塔,是当时长安重阳登高的最佳去处。明代皇帝在重阳时到万岁山登高。清代北京登高多去陶然亭、蓟门烟树、八大处等地方。  古人重阳登高往往借景抒怀,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诸多登高诗篇中最著名的要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抒发的是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杜甫的《登高》诗却是穷困潦倒、老年愁苦心情的写照。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李白浪漫、潇洒,他的<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则勾勒了重阳美景:  九日天气睛,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  现今每逢重阳节,各地举办九九重阳登山活动,老年人争先恐后,精神焕发,老当益壮,同时体现了全社会敬老爱老的风尚。  说起重阳节登高、佩茱萸的民俗,它的由来与一个神话传说有关。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说: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尔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  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这个神话传说虽是个荒诞的故事,但却反映了古代先民的民俗心理。古人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由一数到九,阳数就数到了尽头,再数下去,就又要从一开始,这就是所谓的“阳极必变”,因而九月九日是属由盈而亏,由盛转衰的隐含不吉祥因素的数字,而九月九日是两个“老阳”之数重叠在一起,这样不吉祥的因素就更大了,所以人们要寻找一个解法,这解法便是登高、佩茱萸。这种认识实际是阴阳家的唯心的世界观的反映,却造成了重阳节的登高与佩茱萸的民俗。其实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后世重阳登高就不是仅为避祸,或者说避邪气了,而其目的多在于赏游。  这因为九月九日正值仲秋稍后季秋之初,其时天高气爽,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川澄清,是登高望远,啸咏骋怀的最佳时节。所谓登高,主要是登山,元陶宗仪辑《临海记》说:“郡北四十里有湖山,形甚平,正可容数百人坐。民俗极重九日每菊酒之辰,? 会于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亦有登楼台者,《直隶志书》说,曲周县“九月九日登高,本县无山,楼上城头偕朋眺望。

相关阅读

MORE+

最新文章

MORE+

              熱門標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