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8 10:00:02 作者:老黄历 傳統節日
佛教音乐源于古代印度,于传入中国之初,称为“梵呗”。初期传播佛教音乐的重要人物,都是来自印度或西域的僧侣。如康僧会有《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并传《泥洹呗声》;支谦有《连句梵呗》;帛尸梨密多罗有《胡呗三契》等。但因语言和音乐传统上的隔阂,佛教音乐在由印度传入中国汉地时,起初尚不易适应,故而需要予以改造,即进行“改梵为秦”的工作。 相传“改梵为秦”之作,始自三国时的大才子曹植。《法苑珠林》说他酣游鱼山时,闻空中梵天之音而“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他曾创造一种类似“声曲折”(相当于曲线谱)的乐谱,成功地记录了外来佛曲,使之“传为后式”。曹植实际上是中国佛教音乐的创始人。 南北朝时期,一批具有民族文化和艺术素养的佛教徒,通过各种形式创作和传播佛教音乐。竟陵王萧子良曾“集京师善声沙门”于一处,专门研讨和创作佛教音乐。梁武帝萧衍“素精乐律”,他曾利用裁定梁朝雅乐的机会,亲自制作《善哉》、《大乐》、《大欢》、《天通》、《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轮》10篇,“名为正乐,皆述佛法”。这些宣扬佛法的歌词,均可配以佛曲演唱。由他亲自制定的、含有佛教内容的梁代雅乐,在隋代曾被视为“华夏正声”,并“以此为本,微更损益”,制定隋乐,从而给后世宫廷音乐以深远影响。可见,梁武帝为印度佛教音乐的进一步汉化奠定了基础。在同时代的北方地区,也是“梵唱屠音,连檐接响”,佛教音乐气氛很浓。 隋唐时期,佛教音乐达到鼎盛。在隋代宫廷设置的“七部乐”、“九部乐”中,采用了大量佛教音乐,如天竺乐《天曲》就是佛教乐曲。隋代出现的《法曲》,则是由佛教音乐演化而成。在九部乐基础上,唐代宫廷音乐发展为“十部乐”,其中除天竺乐属佛教音乐外,西凉乐、龟兹〔qiu ci丘词]乐等西域音乐也与佛教音乐有密切关系。 在唐代,佛教寺院既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又是传播佛教音乐的中心。佛教音乐的创作、宣唱和演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配合佛教思想的宣传,唐代佛曲进入大众化、通俗化的发展时期,实现了佛教音乐的完全汉化。一批才华绝世的佛乐专家,通晓大众心理,精研音乐之道,主动大胆创新,征服无数善男信女,以至出现“士女观听,掷钱如雨”,“听者填咽寺舍”的盛况。如释文溆善于采用乐曲演唱变文,“其声宛畅,感动里人”,令当时的宫廷音乐家都表示折服。他的说唱音乐曲调成为教坊作曲艺人学习的典范。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长安庄严寺乐僧段善本与号称“宫中第一手”的琵琶演奏家康昆仑比艺,其音乐修养和演奏技巧使对手惊叹不已。又据载,佛教音乐家释宝岩每于法会之际登座讲唱,而往往未及开口,便“掷物云崩,须臾坐没”,大量施舍之物顷刻间淹没他的座位。 宋以后,佛教音乐继续吸收民间乐曲和外来乐曲,以充实自己。元代佛教音乐多吸收当时盛行的南北各种戏曲、散曲的曲调;而同时,南北曲调也深受佛教音乐的影响。曾一度失传的“瑜伽施食焰口”,随着元代密教的复兴而再度流传,并经后世的增益而逐渐演变为融赞、偈、咒、器乐、手印为一炉,带有某种情节性的佛乐套曲,影响至今。明成祖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颁布御制《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50卷,通令全国佛教徒习唱,其中大部分曲调为当时流行的民间乐曲。自此,佛教音乐与民间音乐进一步走向融合。 近代佛教音乐基本保持了明清的传统。从内容上看,佛教音乐可分为两大类。
六、旋 轉 旋轉動作在中國古典舞蹈中表現出了千姿百態。旋轉動作的技巧不僅難度較高,非常富有表現力,同時,它又可以起著巧妙的銜接作用。這裏所介紹的僅是其中的一部分。由于旋轉的難度較大,因而要求演員必須有較好的腰、腿基本
我們每個人的感情生活注定不會一帆風順,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很多人都會選擇放棄,那是因爲過去的種種甜蜜回憶,或是不願意讓自己努力付諸東流,在放棄時往往會表現得猶豫不決。那麽,屬狗男放棄一個人的表現是什麽呢?1、四處找茬
夢見吃抓飯,得此夢,性格固執者,家中煩惱事多。若有鑽牛角尖之事,則心中不安,事業多有不利,與他人有糾葛者,生活狀況更爲煩惱,乃是身邊小人頗多之迹象。如做此夢,雖有真誠待人之心,奈何多有小人從中作梗,財運不利之迹象。春
夢見朋友被鬼附身,得此夢,主事業發展有不利之征兆,得此夢雖有貴人相助,卻應予他人用心相處,如有不切實際之想法,則生活多難以順利之征兆。如做此夢,雖有長遠之規劃,奈何與他人間爭執頗多,則相處多有不安之事,郁結于心,發之
在十二生肖之中,每種生肖的性格特點都表現得不盡相同,擁有著獨立的人格以及魅力,在一生的命運發展中,也會迎來不一樣的結局。那麽,12月出生屬牛女人的命運如何?1、事業運勢12月出生的他們在事業方面,能夠迎來不錯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