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章列表页
顧炎武治學的精品意識

顧炎武治學的精品意識

2024-04-05 14:45:01 作者:老黄历   

作者:田居俭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和史学家顾炎武,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写了一部洋洋八十万言的读书札记《日知录》。这部“负经世之志,著资治之书”的巨著,“凡关家国之制,皆洞悉其所由盛衰利弊,而慨然著其化裁通变之道,词尤切至明白”(清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叙)。《日知录》问世三百多年来,始终被学术界尊为精品,以至成为有清一代文史大家如阎若璩、钱大昕、唐甄、朱彝尊、方苞、全祖望、戴震、赵翼、姚鼐、洪亮吉、刘逢禄、魏源等一再疏正论辩的“显学”。虽是一部倾注大量心血精炼而成的巨著,但顾氏为该书所写自序却只有短短的六十一字:“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东吴顾炎武。”倘若减掉书名来源和作者籍贯姓名所占十五字,则仅余四十六字,真是精炼得不能再精炼了。其意是说,我从小读书养成一个习惯,每有心得,便信手记录下来。日后发现与新材料和新认识有不合之处,就反复修改。倘若发现与古人所见略同,则干脆删除。日积月累,花三十年工夫写成本书,期待后世方家审正。自序所言“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是务实,表现了顾炎武刻苦钻研、独立思考,尊重先辈劳动,不掠他人之美的严谨治学态度;“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以正后之君子”,是求真,反映了顾炎武勇于探索、认真修正,谦虚谨慎、无愧后人检验的扎实治学精神。顾炎武毕生提倡务实求真、去芜存菁的学风,反对治学中的蜻蜓点水和沽名钓誉现象。他把追名逐利、草率自刻文集的人斥之为“失足落井”,把不辨良莠、盲目为这类文集作序斥之为“落井下石”:“某君欲自刻其文集,以求名于世,此如人之失足而坠井也。若更为之序,岂不犹之下石乎!”(《与人书二十》)更鄙视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甚至变相攫取前人学术成果的劣迹。他在《与人书十》中以铸钱来比喻治学,抨击不学无术之徒想铸新钱又不肯“采铜于山”,只好去收买“废铜”或“将古人传世之宝,舂锉碎散”,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锉碎散,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与这些投机取巧的做法不同,顾炎武治学则本着精品意识,惨淡经营,一丝不苟。他常年埋头于汗牛充栋的史料之中,披沙拣金,为辑《天下郡国利病书》而“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有得即录,可谓竭泽而渔了。但是,他仍然感到书中尚有“与今不尽合”之处,亦须“增补”。故而完稿之后“存之箧中”,不肯轻易示人,“以待后之君子斟酌去取”。他对待著述精益求精、慎之又慎的精品意识,是何等令人肃然起敬!当友人向他问起《日知录》的写作进度时,他如实回答:“某自别来一载,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古往今来,精辟的读书札记大多以短见长,少者数十字,多者数百字,最多者也不过二三千字。

相关阅读

MORE+

最新文章

MORE+

              熱門標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