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5 14:45:01 作者:老黄历 傳統節日
作者:田居俭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和史学家顾炎武,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写了一部洋洋八十万言的读书札记《日知录》。这部“负经世之志,著资治之书”的巨著,“凡关家国之制,皆洞悉其所由盛衰利弊,而慨然著其化裁通变之道,词尤切至明白”(清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叙)。《日知录》问世三百多年来,始终被学术界尊为精品,以至成为有清一代文史大家如阎若璩、钱大昕、唐甄、朱彝尊、方苞、全祖望、戴震、赵翼、姚鼐、洪亮吉、刘逢禄、魏源等一再疏正论辩的“显学”。虽是一部倾注大量心血精炼而成的巨著,但顾氏为该书所写自序却只有短短的六十一字:“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东吴顾炎武。”倘若减掉书名来源和作者籍贯姓名所占十五字,则仅余四十六字,真是精炼得不能再精炼了。其意是说,我从小读书养成一个习惯,每有心得,便信手记录下来。日后发现与新材料和新认识有不合之处,就反复修改。倘若发现与古人所见略同,则干脆删除。日积月累,花三十年工夫写成本书,期待后世方家审正。自序所言“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是务实,表现了顾炎武刻苦钻研、独立思考,尊重先辈劳动,不掠他人之美的严谨治学态度;“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以正后之君子”,是求真,反映了顾炎武勇于探索、认真修正,谦虚谨慎、无愧后人检验的扎实治学精神。顾炎武毕生提倡务实求真、去芜存菁的学风,反对治学中的蜻蜓点水和沽名钓誉现象。他把追名逐利、草率自刻文集的人斥之为“失足落井”,把不辨良莠、盲目为这类文集作序斥之为“落井下石”:“某君欲自刻其文集,以求名于世,此如人之失足而坠井也。若更为之序,岂不犹之下石乎!”(《与人书二十》)更鄙视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甚至变相攫取前人学术成果的劣迹。他在《与人书十》中以铸钱来比喻治学,抨击不学无术之徒想铸新钱又不肯“采铜于山”,只好去收买“废铜”或“将古人传世之宝,舂锉碎散”,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锉碎散,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与这些投机取巧的做法不同,顾炎武治学则本着精品意识,惨淡经营,一丝不苟。他常年埋头于汗牛充栋的史料之中,披沙拣金,为辑《天下郡国利病书》而“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有得即录,可谓竭泽而渔了。但是,他仍然感到书中尚有“与今不尽合”之处,亦须“增补”。故而完稿之后“存之箧中”,不肯轻易示人,“以待后之君子斟酌去取”。他对待著述精益求精、慎之又慎的精品意识,是何等令人肃然起敬!当友人向他问起《日知录》的写作进度时,他如实回答:“某自别来一载,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古往今来,精辟的读书札记大多以短见长,少者数十字,多者数百字,最多者也不过二三千字。如何練習民族舞的表演 一、 民族舞的“美” 美,是民族舞的第一特征,民族舞的音樂或跳躍、歡快,或婉轉、纏綿亦或高亢、熱烈,且大多爲人們耳熟能詳的曲目,民族舞的動作易學好掌握。可以說:“民族舞音樂愉心,舞蹈娛身
世界之大,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命運發展軌迹,在不同時辰出生的人們也會迎來不一樣的命運走向。那麽,幾點出生的龍最有福氣?1、子時子時出生的屬龍人最有福氣,子時指的是晚上11點到淩晨1點,這期間子時的五行爲水,與辰龍形成的
在浩瀚的中國哲學史海中,“存天理,滅人欲”這一觀點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盡管曆經千年,仍散發著耀眼的光芒。這一理念,由南宋理學家朱熹所提出,不僅是對人性深層次的探索,更是對道德修爲的一種期許。本文將從哲學的專業視角,深
夢見審訊是什麽意思?在中國傳統解夢文化中,夢境往往具有某些征兆,那麽在《周公解夢》的夢境解析裏面,做夢夢到審訊是啥預兆?以下是周公解夢大全查詢的結果:夢見參加法庭審訊:花費會增加。夢見自己在審理案件:要被提升。女人夢
悲鴻生命——《八十七神仙卷》一、驚喜逢國寶1937年5月;當時任中央大學藝術系主任兼教授的徐悲鴻應香港大學的邀請赴香港舉辦畫展。一天,作家許地山和夫人介紹給他去看一位德籍夫人收藏的中國字畫。徐悲鴻的到來,自然使她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