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章列表页
清代地方戲中的舞蹈

清代地方戲中的舞蹈

2025-03-03 15:30:03 作者:老黄历   

清代是中华戏曲成熟的时期,经过昆山腔与弋阳诸腔的盛行、流布之后,戏曲艺术在全国各地兴起,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个局面的标志就是各式各样的民间地方戏的兴盛。清代

清代是中华戏曲成熟的时期,经过昆山腔与弋阳诸腔的盛行、流布之后,戏曲艺术在全国各地兴起,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个局面的标志就是各式各样的民间地方戏的兴盛。清代地方戏,是自康熙中叶蓬勃兴起和相继流行于全国各地的多种民族、民间戏曲的统称。它们继承完善了中国戏曲唱、做、念、打和手、眼、身、法、步四功五法的完整的载歌载舞的表演体系。戏曲舞蹈作为一个独特的舞蹈体系,在清代戏曲舞台上确立起来。

康熙《南巡图》绘成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记录康熙皇帝二十八年(1689年)第二次南巡时一路所见各地风俗人情,为王堉等作,现藏故宫博物院。这幅画的第九卷是演戏场面,背景是绍兴府柯桥镇大桥边,戏台是临时搭成的,演出的剧目为《单刀会》,从台前和船上的观众众多可以看出人们对戏曲的热爱。清人所绘《康熙庆寿图》,画中一男角身穿官服正在表演,右为乐队,左为等待上场的各行角色。据说那位以表演传奇《千金记》项羽称名一时的陈明智,就是在康熙南巡时,随着他所在的寒香班被选入清宫,担任南府教习的。清代康熙年间设立南府,专门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曾收罗大批优秀民间艺人,教习年轻太监和艺人子弟,以应宫廷演出,这无疑对戏曲的歌唱和舞蹈艺术的提高都有极大好处。

绘制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康熙御赏万寿图》为冷枚等作,画面上标有“四川等六省清音台”,可见当时各省地方戏曲已开始进京演出。

乾隆皇帝在位60年,他是位喜爱文艺的帝王,几下江南,扩大南府,乾隆十六年(1751年),下谕选征苏州籍艺人进京当差,命名为外学,住在景山,亦属南府管辖,原习艺太监命名为内学。内外学的人数都在千人以上。这无疑为戏曲表演艺术的精益求精创造了条件。当时南府有四类演出,一为“九九大庆”,即庆寿演出;二为“清宫雅奏”,即各种喜庆演出;三为“月令承应”,即每月故事应时演出;四为“朔望承应”,即每月初一、十五所作的娱乐演出。《乾隆御题万寿图》绘于1755年至1757年之间,为张延彦等作,从这局部画面上可以看出即有三四台演出在同时进行,其盛况可见一斑。

庆寿演出还多是喜庆祝福类小戏,初一、十五的娱乐演出总是演新编大本戏,如表现全部《西游记》故事的《升平宝筏》,表现目莲救母故事的《鼎峙春秋》,表现《水浒》故事的《忠义旋图》,表现《杨家将》故事的《昭代萧韶》,表现《薛丁山征西》故事的《征西异传》等,共计二三十种之多。明清俗文学的创作繁荣,为戏曲编演大本戏提供了文学基础。南府专设钱粮处,管理后台事务,以皇家的财力和全国选拔的艺术人才,为戏曲表演艺术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从至今保存的乾隆时代的戏衣,如排穗坎肩、女帔、男帔、周仓靠可以看出绣工的精致。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选入军机处的赵翼,两次扈从乾隆皇帝至塞北秋猎,他所著《担曝杂记》卷一“大戏”条中,曾详细记载了热河行宫中大戏演出的情形:“内府戏班,子弟最多,抱笏甲胄及装具,皆世所未有。余尝于热河行宫见之。上(按:指乾隆)秋猕至热河,蒙古诸王皆觐。中秋前二日为万寿圣节,是该月令之六日即演大戏,至十五日止。所演戏率用《西游记》、《封神榜》等小说中神仙鬼怪之类,取其荒幻不经,无所触忌,且可凭空点缀,排引多人,离奇变诡,作大观也。戏台阔九筵,高三层。所扮妖魅,有自上而下者,自下突出者。甚至两厢楼亦作化人居,而跨驼舞马,则庭中亦满焉。有时神鬼毕集,面具千百,无一相肖者。神仙将出,先有道童十二三岁者作队出场,继有十五六,十七八岁者,每队各数十人,长短一律,无分寸参差。举此则其他可知也。又按六十甲子,扮寿星六十人,后增至一百二十人。又有八仙来庆贺,携带道童不计其数。至唐玄奘僧雷音寺取经之日,如来上殿,迦叶罗汉辟之声闻,高下分九层,列坐几千人,而台仍绰有余地。”

其舞台之高敞宽大,可见一斑。乾隆十四年(1756年)徐扬绘《盛世滋生图》,表现的是苏州的一个舞台,演出的是明代传奇《红梅记》中的一出“打花鼓”。从舞台的五彩斑斓可以想见当时官府、宫廷的盛况。故宫和颐和园的大戏台,也是较好的历史证物。

清代地方戏被统称为“乱弹诸腔”,原因是他们突破了联曲体的传奇形式,创造了板式变化为主的“乱弹”形式。这一时期,被戏曲史家称为“乱弹时期”,“其主要标志,就是梆子、皮黄两大声腔剧种在戏曲舞台上取代了昆山腔所占据的主导地位,从而使戏曲艺术更加群众化,更加丰富多彩”(见《中国戏曲通史》下卷3页)。乱弹诸腔被称为花部,而昆腔则称为雅部。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以来,乾隆帝几次南巡,两淮盐务为着御前承应,“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扬州画舫录》)当时把各种班社的优秀演员招募到扬州,使这个运河与长江交汇的文化古城,成为新兴戏曲重要的交流场所。

各兄弟民族的戏曲,也都有了蓬勃的发展。早在明中叶开始形成的藏戏,在清中叶完善成熟起来,把藏族民间原有的歌舞艺术与历史传说、故事相结合,发展成为早期头戴白色羊皮面具的“白面藏戏”。后又经逐步的丰富、提高,形成具有程式化的完整的民族戏剧。因剧中不可缺少的角色“猎人”头戴蓝色面具,而被称为“蓝面藏戏”。在西藏阿里古格王朝时代宫殿大经堂的壁上,就绘有十分生动与精美的藏戏画面。西藏人民热爱藏戏艺术,在著名的八大藏戏中,《文成公主》(1932年剧照)几乎是每年藏戏节日“雪顿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云南的白戏(吹吹腔)、傣戏、侗戏、壮戏等民族戏曲,在汉民族戏曲影响下,都纷纷兴起,渊源古老的傩戏更是在南北各地保持着古老丰姿。

清代地方戏的舞蹈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许多杰出艺人的精心创造,为其提供了丰厚的艺术积累。如名盛一时的秦腔艺人魏长生(1746~1802年)在旦角舞蹈和化妆上的创造革新就是一例。他擅长跷工戏,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在北京演出秦腔跷工戏《滚楼》,轰动一时。“跷工”又叫“踩寸子”,是旧时男扮女的演员,用来模仿小脚步态的。这本是封建时代缠足女子的一种病态美,“揣摩时好竞妖妍,风会相趋讵偶然”(吴长元诗),魏长生适应观众好尚,使旦角舞姿提高了一大步,而且成为戏曲舞蹈基本训练的一种方法。梅兰芳曾说:“我已经是将近六十岁的人,还能够演《醉酒》、《穆柯寨》、《虹霓关》一类刀马旦的戏,就不能不想到当年教师对我严格执行这种基本训练(跷工)的好处。”(见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

魏长生对旦角艺术更大的贡献是梳水头的发明。《剧话》的作者李调元曾在诗中说:“假髻云霞腻,缠头金玉相。”过去演旦角也有假发,但较粗陋,多以头帕盖盖,如乾隆年间杨柳青戏曲版画《瑞草图》两旦角皆戴头帕。自魏长生发明梳水头后,云鬓珠翠,种种头饰发达起来,使戏曲旦角的舞蹈更为摇曳多姿。魏长生曾南下扬州演出,深受欢迎,每场获千金收入,当地演员郝天秀以模仿魏的演出而称名(见《扬州画舫录》)。

清代地方戏对武术、杂技的吸收运用,日臻完美,特别是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更把在民间经过长期琢磨的武剧艺术带到京都舞台。

相关阅读

MORE+

最新文章

MORE+

              熱門標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