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3 16:45:02 作者:老黄历 傳統節日
作者:梅显懋在中国思想史上,“中和”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有“中”与“和”的概念,如“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协和万邦”(《虞书·尧典》)等。这里,“中”的含义是公正适度,“和”则是平衡和谐之义。值得一提的是,《尚书》中的“中”与“和”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不持“中”就难以致“和”。但真正将“中”、“和”连称,做为一个哲学命题加以较为系统的论述还是在春秋战国之际。为孔子推崇备至的“中庸之道”,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和”。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的《礼记·中庸》就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赋予“中和”这个哲学命题以最普遍的意义。虽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谈到“中和”时,强调的是人伦道德的修养,如“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等,都是强调个人行为的适度、完美性,但其终极目的仍是要通过社会每个成员的自我修养而达到整个社会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谐。理想往往是现实的反面。孔子和后来将孔子中庸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的《礼记·中庸》的作者及孟子、荀子诸人,都处于礼坏乐崩、战乱迭起、社会动荡、道德伦理裂变的时代。正是这样的一种社会现实,引发了一些有识之士对社会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和追求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强烈愿望。孔子感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这实际上直白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忧虑,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论语·先进篇》载孔子的弟子曾皙在阐述自己的志向时说:“暮春者,春服既成,童子六七人,冠者五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不由得感慨地说:“吾与点也!”这其中有很大的成分是曾皙所描绘的自由和谐温馨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引起了孔子强烈的心理共鸣。其实,非止儒家,从本质上说,诸子争鸣都是要从维护各自所代表的阶层利益的立场出发,提出自己所设计的安定社会方案,真可谓殊途同归。所以,“中和”理论的形成,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儒家学者对传统的“中”、“和”思想的继承与发扬的产物。先秦儒家学者所追求的“中和”,是指事物的矛盾对立面的辩证、有机统一,绝非无矛盾的叠加与无原则的折衷调和,后者被称之为“同”。《国语·郑语》、《左传》昭公十二年分别载有史伯、晏婴的和、同之论,对和、同的概念内涵作了严格的区分。他们都赞成“和”而反对“同”,指出“和则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孔子也明确地表态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乡愿,德之贼也。”(《阳货》)这足以说明,先秦儒家学者对无原则地折衷调和的危害是有着清醒认识的。不仅如此,先秦儒者还提出了“时中”的思想,孔子强调“毋固”(《论语·子罕》),《礼记·中庸》则明确提出“君子而时中”的思想,孟子强调“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孟子·尽心上》)《周易·系辞传》也说“变通者,趣时者也。”这些话都在强调执中的“标准”应随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条件的变化而灵活掌握,不可拘泥旧章,固守一辙。不过,持中的标准是什么?特别是对处于动态变化中的事物的“中”如何界定,这在“中和”的初创者来说,没有也不可能做出科学的论述。就孔、孟而言,至少是将西周时期的“礼”作为持“中”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按“时中”的原则,这恰恰是“固”而“无权”。夢見幹木材,得此夢,得此夢事業多受他人之牽絆,身邊小人多者,財運難以得提升之征兆,此乃不吉之迹象。如做此夢,身邊小人多之迹象,與他人間爭吵者,財運多難以提升,心中多有不安之事。春天夢之吉利,冬天夢之不吉利。貪婪之人夢
不管工作結婚,肯定都會需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另一半,但是找對象比找工作更難一些。在現實生活中,對于92年出生的屬猴男而言,也希望能夠遇見自己命中注定的另一半,收獲一段幸福圓滿的感情生活。那麽,92年猴男命中注定的另一半
作者:桂婷摩洛哥王國的風俗禮儀關于摩洛哥國名的由來有幾種說法:有說西亞腓尼基人航海到達此地,被迷人的風光和景色所吸引,便贊此地爲“摩洛哥”,意爲“休養勝地”。又有說,“摩洛哥”源于阿拉伯語“馬格裏布”的轉音,爲“西方
(1)借景抒情山水畫是借描寫自然景物以表達作者感情的創作形式。自然景物是客觀存在,思想感情是主觀認識,山水畫是客觀世界的景與主觀世界的情統一結合的産物。如清恽壽平《瓯香館畫跋》中所提到的“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妝
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並非所有人的一生都能做到五行搭配合理。而選取一個好名字,便能夠彌補所缺少的五行。好的名字對我們一生的影響極爲關鍵重要。作爲父母,爲孩子選擇一個好名字,代表著家庭給予孩子的幸運以及父母對孩子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