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1 13:00:01 作者:老黄历 傳統節日
灯会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群众性节庆活动,它流行于全国各地,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颇为盛行。灯会多出现在元宵节期间,也有些地方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灯会,不同地区的灯会特色各不相同。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代,唐宋时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各地灯会活动已经达于鼎盛。按照传统习俗,正月十五月圆之夜,人们要张挂和燃点各式各样的彩灯,同时举行观灯、赏灯、赛灯等庆祝活动,以祈阖家团圆、人寿年丰。以灯会为中心,各地形成了猜灯谜、吃元宵、走百病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元宵节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日益丰富,不少地方在元宵节庆中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抬阁等传统民俗表演,使灯会显得更加热闹红火。
灯会·苇子灯阵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邯郸市
苇子灯阵是一种将工艺制作与舞蹈表演有机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流传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以西的义井镇东王看村。相传原磁县贾壁村一带战国时期已有逢年过节演出苇子灯的风尚,到了明代,邻近的东王看村村民前往贾壁村观看表演时学得灯艺。从此苇子灯开始在东王看村流行,而贾壁村的苇子灯表演却慢慢失传了。
苇子灯的制作十分讲究,灯架以高粱秆或竹竿、木杆制作的苇秆插成,灯的内外层均用棉纸和彩纸装饰,蜡烛系以羊油为材料特制而成。灯有24杆,象征一年24个节气风调雨顺。苇子灯阵多在春节期间表演,每年一进腊月,东王看村村民就开始采购灯油、红绿纸等材料,剪贴铰装,精心制作灯阵道具,将丰收的心情融入艺术之中。
元宵节是表演苇子灯阵的高峰期,届时东王看村村民披红挂彩,欢天喜地地出门观看,场景热闹非凡。苇子灯阵由年轻体壮的小伙子32人于夜间表演,其中24人擎苇子灯,8人提小灯笼,通过灯的流动形成各种图案或字样,场面十分壮观。表演中需用到9盏小灯笼、24杆苇子灯等道具及墩鼓、小钹、大钹、小锣等打击乐器。传统的苇子灯阵节目有《跑圆场》、《四马投唐》、《八门套九星》、《倒卷帘》、《二龙出水》等,表演者还可以组合出“天下太平”等多种字样。
苇子灯阵以艳丽的装饰、粗犷的表演营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生动展现出流行地民间文化的质朴风貌和民众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民俗学研究价值。
灯会·胜芳灯会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霸州市
胜芳花灯源远流长,明初已闻名京津华北一带。它由盂兰盆灯会、元宵冰灯和元宵花灯三部分组成,主要流传于河北霸州地区。
“盂兰盆灯会“又称“中元灯会”,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晚上举行,届时渔民会在水中投放“河灯”,以悼念逝者,追荐亡魂。元宵冰灯和元宵花灯活动都在元宵节期间举行,整个元宵灯会历时五天,自正月十三开始至正月十八结束。灯会最早是在街心老爷庙前的中心广场搭起一座高2 米、面积60 平方米左右, 俗称为“鳌山”的灯台,灯台上吊满精选出来的数百种自制花灯。元宵灯会期间,白天有七十多道古老民间花会踩街巡演,戏院书馆、酒肆茶楼等处全天义演。入夜,百姓云集鳌山周围观灯听唱,民间艺人轮流表演,到处喧哗沸腾,一派兴旺景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域环境及城市建设的变化,胜芳灯会又增添了一些新的表演形式。
胜芳传统花灯有两千种之多,以动物、植物、人物、器物、建筑、神佛等题材的作品为主。这些彩灯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风习中产生出来的,它们工艺严谨,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大方,风格上自成体系,其中一些花灯形式独特,为胜芳所独有,如猪八戒灯有几十张嘴,可以同时张合,等等。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充分展示了胜芳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它丰富和活跃了当地人民春节期间的文化生活,为社会的安定和谐及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灯会·河曲河灯会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河曲县
河曲河灯会是晋、陕、蒙三省交界地区一种盛大的民间节庆活动样式,流传于山西省河曲县境内。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黄河两岸三省的民众纷纷赶到河曲会合,共同参加河灯会活动。活动开始,首先以隆重的仪式祭奠大禹,随后由僧人诵经,与会民众将做好的河灯摆供于神龛前,祈求神禹保佑风调雨顺,消灾免难。晚间,河路社、渡口社、炭船社等河运组织出面举办大规模的放河灯活动,追悼亡灵,祈祷平安。整个活动持续三天,每晚除放河灯外,还有戏乐助兴。
河曲河灯会已进入晋、陕、蒙三省区民众的集体记忆,成为河曲地区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学、民俗学及地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灯会·肥东洋蛇灯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肥东县
洋蛇灯产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的大邵村,相传元明之交大邵村的邵姓婆媳为躲避元兵而藏身山洞,元兵发现二人后欲图不轨,此时一条数丈长的白蟒飞下山崖,惊散元兵,婆媳因而得救。邵家认定巨蟒是“东海蛇神”,为感念其救命之恩,村人扎成蛇灯,取名“洋蛇”,意指巨蟒为海洋中的蛇神。由此开始,洋蛇灯在大邵村的邵姓族人中世代相传。
洋蛇灯制作工艺复杂,有一整套绑、扎、凿、勾、翘、压、衬的方法,通过老艺人的口传身授加以传承。蛇身以竹篾扎成鳞状,外蒙白布,不绘鳞。夜间燃点时,蛇腹内烛光照耀,白布上出现鳞纹。蛇眼也用蜡烛点亮,看去活灵活现,气足神完。在大邵村,每过18 年才会将灯取出玩赏一次,每次玩赏都要增加一节,每节长1.6 米,目前洋蛇灯长度已经达到104 米。
洋蛇灯表演中有“长蛇出海”、“走径折”、“摇大车”、“四蟒翻身”、“盘宝塔”等舞蹈动作,以锣鼓和民间礼炮“三眼铳”伴奏,主要乐曲有“长槌”、“十番”等。现在,洋蛇灯已成为大邵村居民欢庆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独特的舞蛇表演别具魅力,深受城乡人民的喜爱。
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南安市
英都镇位于福建省南安市西部,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在此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春节民俗活动。英都春节习俗由正月初二的祭祖、正月初九的拔拔灯会和正月十一的“割香”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拔拔灯会是整个年俗活动的高潮。
宋代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促进了英溪内河驿渡运输的繁荣,南宋淳祐年间,陈姓船夫为祈风调雨顺,从丰州九日山的敕建昭惠庙分灵到英都奉祀,并创造性地将上元观灯改为更具喜庆气氛的“天诞日”游灯。游灯队伍的灯笼以大绳拉拴,为首者肩负大绳弓身拉动队伍前行,生动再现了英溪纤夫逆水行舟,与自然相搏的壮观场面,堪称一绝。后来英溪船运式微,陈姓船夫迁徙别处,昭惠庙由洪姓乡民奉祀,拔拔灯会成为当地农民一年一度的祈福盛典,世代传承,至今已历七百余年。另有“车鼓舞”、“花鼓唱”等民间文艺形式依附于拔拔灯会流传下来,现已成为灯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显示出浓郁的地方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拔拔灯会活动再现了当年英溪纤夫拉纤行船的场景,从一个特殊角度反映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内河驿渡运输的繁荣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如今海内外的南安乡亲几乎每年都会踊跃回乡拔灯、观灯,拔拔灯会成为凝聚亲缘、族缘的纽带,为团结海内外华人共同参加家乡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灯会·石城灯会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石城县
石城灯会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民间习俗,主要流布于江西省赣南的石城县,江西石城方言中,“灯”、“丁”同音,因此舞灯便有祝愿人丁兴旺、家宅吉祥之意。明清时期新春舞灯活动在石城已经盛行,农历腊月一到,乡村间一些文艺爱好者便自发组织起来,制作各式灯彩,自正月初一起游村串户舞灯为戏,直至元宵“谢灯”方才停止。
夢見玄鳥,得此夢,情感之事多有他人間紛擾之迹象,彼此相處不和,財運難以提升之意,事業多受影響。如做此夢,有貴人相助,良人安甯,重任壓肩,坎坷之運,莫要遭受欺騙即可。冬天夢之吉利,春天夢之不吉利。中年男人夢之,南方求財
婚姻大事,媒妁之言,很多人在結婚時都需要選擇一個好日子,有利于親人朋友的和諧幸福,也會讓婚後發展更順心一些。不同屬相所適合結婚的時間不同,所以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那麽,95的豬女結婚大利月是哪個月呢?5月屬豬人的結
作者:世膺日前,隨著“國石”評選緊鑼密鼓地進行,福州壽山石雕以其優良的石質,豐富的品種,五彩缤紛的色彩和精妙絕倫的雕刻藝術在全國各地參評的五彩寶石中脫穎而出,奪魁的呼聲日益高漲,倍受廣大“石迷”的關注。從某個意義上來
婕字讀音是jié,五行屬木,起名筆畫數是11劃。婕字寓意才華驚人,有成業之志,行事堅定,事業成就非凡。根據康熙字典分析,婕字比較適合做女孩名字。甄大師爲您優選以下帶婕的好聽有寓意的名字大全,供您取名時參考。帶婕的女孩
夢見老師在上課,得此夢,近期財庫有充實之迹象也,自力更生,勢如枯木逢春,事業蒸蒸日上,正財平順,收入有所增加,利于情感之發展,婚配可成。如做此夢,是大吉之兆,得此夢者,近期有財自上門,可與貴人同行,凡事逢凶化吉,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