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章列表页
當下中國山水畫用墨彩暈開桃花源

當下中國山水畫用墨彩暈開桃花源

2024-04-24 19:30:01 作者:老黄历   

作者:阳先顺梦里徽乡阳先顺作当代语境下的中国山水画获得了远远超过以往的艺术表现空间。在这种宽松的创作环境和多元的创作格局下,画家固然有更多的选择,但也容易陷入一种找不着方向的茫然和困惑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游弋,在享受自由的同时,却总是希望找到一个可以栖身的小岛。传统山水画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和积淀,已经形成固定的程式和规范。这种规范与当代艺术的创作氛围形成了强烈反差。虽然在理论上当代画家可以随心所欲,但具体到山水画这一创作领域,发挥的余地就大大减少了。毕竟,我们不能无视前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从零开始;更何况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山水画还具有民族文化身份的含义。魏晋隋唐时期虽是山水画的初创期,但所呈现的稚拙感、随意性,特别是壁画中时序交错的主观意象,使作品具有超越表象的性质,而这正是当代画家所刻意追求的。基于此,我在创作中尽可能避免对自然表象的直接描摹,迫使自己改变习惯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模式,将普遍的视觉经验与特殊的心灵观照结合起来,不再表现自然的秩序和原貌,而是通过形象的重组形成新的画面秩序,同时注重营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这是一种艺术精神的深化,也是审美视野的拓展,而绝不是简单否定形象在创作中的意义。“桃花源诗意”系列就是这种思考和认识的产物。这些作品采用古典形态的青绿山水体格。历代理论家都不怎么关注青绿山水,它独有的语言范式及艺术规律也很少进入学界的研究视野;即使有,也不免一句“顾其术亦近苦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就给简单地打发掉了。我始终觉得,围绕着青绿山水已经形成一些根深蒂固的误解。这种误解甚至影响到我们对山水画与中国文化关系的深入理解,因而需要加以适当的澄清。在董其昌的南北宗体系中,大、小李将军不幸是以青绿山水知名的,这就有意无意地让青绿山水也背了黑锅。然而根据史料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在魏晋时期如果有山水画的话,也应该是类似于顾恺之《洛神赋》的格调。该图虽然也是青绿山水,却全然没有李思训的富贵之气。唐代张彦远对当时绘画风格的描述是“迹简意淡而雅正”,不同于后来的“焕烂而求备”。这就充分表明,青绿山水是完全可以做到“迹简意淡而雅正”的。“淡”就是平淡、自然,不刻意做作。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并不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处所,其诱人之处恰恰是一种自足自乐的平淡。这种平淡的生活使“桃花源”成为远离尘嚣的一方心灵净土,它已经演化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意象。身处繁华都市的我辈,当然不可能回到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状态了;但“桃花源”作为一种审美情结和文化理想,却具有永恒的魅力。所以“桃花源诗意”系列不是客观景象的记录,而是一种心灵的风景和印象。画中没有名山胜迹,只是一些普通的场景。

相关阅读

MORE+

最新文章

MORE+

              熱門標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