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0 15:15:02 作者:老黄历 傳統節日
农历二月初二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龙头节,也称青龙节,俗称“龙抬头”。清代《燕京岁时》一书中说:“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
龙抬头的渊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所以山西民谚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明沈榜《宛署杂记》云:“都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蛇蜒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引龙回”习俗在山西演变为“引钱龙”或“司钱龙”,举行这种风俗活动的目的在于祈盼一年风调雨顺。晋西北就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都提壶提桶到河边或井边汲水。按推测当年几龙治水,壶中就放几枚铜钱,提上水后边走边洒,到家后将剩下的水倒入水缸,这样钱龙就引回来了。引钱龙时不准说话,以免吓走钱龙。
有的地方如原平一带,在二月二日大早选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头,用灰围洒一圈并用红线拴一枚铜钱置其中,用线牵住,拉回家置容器内,是为引钱龙。晋东南的风俗是用灶灰在门外洒一圈然后弯弯曲曲接连不断洒向厨房,围水缸洒一圈即完成“撒灰引龙”。龙抬头的习俗,与山西民间的龙神信仰与祈雨习俗相连。俗以为龙是雨的主宰,二月二晚上龙出来活动,在空中行云布雨。因此,此日人们早早就去汲水回家,以免惊动雨龙。
其实,唐代就有了二月二日踏青、挑菜、拾菜等习俗。所谓“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是明代以后才产生的,并形成了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习俗。据史书记载,民间在此日吃饼谓之龙鳞饼,吃面谓之龙须面,闺房中要停止针线活,恐伤龙目。是日,男人们普遍要剃头,谓之剃龙头,以此来助龙抬头,祈求龙布云作雨,保佑丰稔。
山西龙抬头的另一习俗是驱毒活动。俗话说:“惊蛰过,百虫苏”。《阳城县志》载:“百蛰初惊,悬天师符以辟虫。”阳城人是日早上起床时,忌说“起”字,怕毒虫应声而起。晋南人喜欢此日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下,谓之“禁百虫”。也有的全村集合,抬神像到各家门前,向院内洒米汤,家家门前围洒石灰,以禳瘟祛病。许多地方还有二月二吃麻花习俗,谓之“咬蝎子尾巴”。晋东南农村习惯画一药葫芦,内画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
春节前制成的人形面食,有头(三角形)、脖子(两个馒头),在春节供神,正月十五摆完火炉后,第二天火炉残了,人们纷纷拿上枣山去残火上烤,当地人相信,正月十五的火炉烤的枣山治百病。大人们把枣山的“身子”、“胳膊”给小孩吃,而把“头”留到二月二早上让壮年男子吃,当地人说二月二吃了枣山,犁地时碰不上石头,耕地也有力气。晋南芮城匼河的龙抬头可称得上中华一绝。匼河龙抬头最令人瞩目的是“三社典”古会,相传此会始于汉光武年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当地三社联典庆贺,故名“三社典”。是日,村民们把自己家中的珍宝都展示出来,民间因此又称“亮宝会”。俗以为珍宝能辟邪消灾,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好的名字伴隨我們一生,對生活的影響是最爲關鍵重要的。父母在選擇名字上,不僅要參考自身對孩子的美好希望,也應該要了解孩子的命運走向,尤其是出生在什麽年份對孩子的起名影響是非常關鍵的,屬兔的孩子有什麽好的名字呢?一起來看
作爲地方戲的呂劇,千萬不要輕視小戲的創作和演出,而去貪大求全或求洋,這是呂劇的起源與特質決定的。前段時間,我獨自在小路上漫步,竟無來由地想起了兩出地方戲,一是小呂劇《都願意》,二是萊蕪梆子《三定樁》。爲什麽會想起它們
繼去年越劇《甄嬛》(上本)在上海國際藝術節上連演四場、場場爆滿,成爲去年國際藝術節期間演出場次最多、上座率最高的原創劇目之後,今年《甄嬛》的下本繼續被藝術節相中,並續寫票房火爆的盛況,包括2場上本在內的6場演出超過5
申報地區或單位:重慶市曲藝團四川清音是重慶、四川的曲藝音樂品種之一,兩地擁有共通的曲調音樂體系,但也具有各自的傳承發展曆史和腔調特征。四川清音形成于明末清初。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重慶成爲四川清音的興盛地、傳播
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都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位置。只有了解清楚自己的最佳走向與結局,才能夠爲自己帶來好運與發展,不會擁有任何的黴運和麻煩事可言。整體的發展相對和諧理想一些,會擁有穩定的想法與結局。那麽,屬豬不宜去的城市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