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0 15:15:02 作者:老黄历 傳統節日
农历二月初二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龙头节,也称青龙节,俗称“龙抬头”。清代《燕京岁时》一书中说:“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
龙抬头的渊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所以山西民谚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明沈榜《宛署杂记》云:“都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蛇蜒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引龙回”习俗在山西演变为“引钱龙”或“司钱龙”,举行这种风俗活动的目的在于祈盼一年风调雨顺。晋西北就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都提壶提桶到河边或井边汲水。按推测当年几龙治水,壶中就放几枚铜钱,提上水后边走边洒,到家后将剩下的水倒入水缸,这样钱龙就引回来了。引钱龙时不准说话,以免吓走钱龙。
有的地方如原平一带,在二月二日大早选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头,用灰围洒一圈并用红线拴一枚铜钱置其中,用线牵住,拉回家置容器内,是为引钱龙。晋东南的风俗是用灶灰在门外洒一圈然后弯弯曲曲接连不断洒向厨房,围水缸洒一圈即完成“撒灰引龙”。龙抬头的习俗,与山西民间的龙神信仰与祈雨习俗相连。俗以为龙是雨的主宰,二月二晚上龙出来活动,在空中行云布雨。因此,此日人们早早就去汲水回家,以免惊动雨龙。
其实,唐代就有了二月二日踏青、挑菜、拾菜等习俗。所谓“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是明代以后才产生的,并形成了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习俗。据史书记载,民间在此日吃饼谓之龙鳞饼,吃面谓之龙须面,闺房中要停止针线活,恐伤龙目。是日,男人们普遍要剃头,谓之剃龙头,以此来助龙抬头,祈求龙布云作雨,保佑丰稔。
山西龙抬头的另一习俗是驱毒活动。俗话说:“惊蛰过,百虫苏”。《阳城县志》载:“百蛰初惊,悬天师符以辟虫。”阳城人是日早上起床时,忌说“起”字,怕毒虫应声而起。晋南人喜欢此日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下,谓之“禁百虫”。也有的全村集合,抬神像到各家门前,向院内洒米汤,家家门前围洒石灰,以禳瘟祛病。许多地方还有二月二吃麻花习俗,谓之“咬蝎子尾巴”。晋东南农村习惯画一药葫芦,内画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
春节前制成的人形面食,有头(三角形)、脖子(两个馒头),在春节供神,正月十五摆完火炉后,第二天火炉残了,人们纷纷拿上枣山去残火上烤,当地人相信,正月十五的火炉烤的枣山治百病。大人们把枣山的“身子”、“胳膊”给小孩吃,而把“头”留到二月二早上让壮年男子吃,当地人说二月二吃了枣山,犁地时碰不上石头,耕地也有力气。晋南芮城匼河的龙抬头可称得上中华一绝。匼河龙抬头最令人瞩目的是“三社典”古会,相传此会始于汉光武年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当地三社联典庆贺,故名“三社典”。是日,村民们把自己家中的珍宝都展示出来,民间因此又称“亮宝会”。俗以为珍宝能辟邪消灾,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每一個孩子都會是父母所恩賜的珍寶,孩子也會秉承著一個家庭的未來與希望。在孩子出生時,父母需要替他們起一個好聽且有寓意的名字。不要認爲起名字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一個好的名字能夠提升孩子後續的人生運勢,所以家長在給孩子
夢見紅衣男子,得此夢,主事業可有好運之勢,與他人間真誠相待者,財運可得提升之征兆,若非與他人真心相處,則生活有不安之意,財運難以得提升。如做此夢,得此夢乃是與他人間多有糾葛,因金錢之煩惱與他人大打出手者,生活多受影響
創字起名筆畫數是12劃,五行屬金,讀音是chuàng。創字,創字意爲開始,表示有創造力和創新能力。創字寓意博學多才,性格剛毅,胸中有大志,家積萬金,名傳四方。根據康熙字典分析,創字做男孩或者女孩名字都適合。甄大師爲您
琳字起名筆畫數是13劃,五行屬木,讀音是lín。琳字,琳字的原義是指青碧色的美玉,後來也指像玉一樣貴重的東西。琳字寓意爲人利索幹脆,聰明靈秀,一生運程極好,享盡人間之福。根據康熙字典分析,琳字比較適合做女孩名字。甄大
二胡獨奏譜【夢中的女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