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9 15:00:05 作者:老黄历 傳統節日
古代端午节那天家家户户都会给女孩子妆打扮,女孩子们头上插石榴花,换上新衣裳,有些地方还做各种佩饰戴在女孩们的身上。已出嫁的闺女要回娘家探望家人。姑娘们在端午这一天可以成群结队盛装出游,玩耍嬉戏,所以端午节又叫女儿节。有诗咏道:“都人重午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盆纬炎当胸符当髻,衫裙将朵盈盈新。” 小孩佩戴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上大多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面用丝布包着,清香四溢,再用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结成一串,玲珑可爱。 老北京的女孩们,在端午节前常常把棉织丝缎剪成各种式样,并用五彩丝线绣成王字或五毒虫等图案,年年有翻新,真可谓是女红竞巧。 佩戴五色丝线的习俗源远流长。据东汉末应a著《风俗通义》说,佩戴五色丝线是为了“以示妇人蚕功也”。后由于东汉永建年间大疫、刀兵不断,人们用五彩丝线祈祷消除灾祸,并称这五色丝线为“续命缕”。女人有漪单地以五色丝线合股编制成绳,系在臂膀或手腕上。也有在五彩丝上缀饰金锡饰物,挂在颈项上的;还有的用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鸟兽等物,献给长辈。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祛疾”,儿童则在脖子上系百索,据说是“为屈原缚蛟龙”。山东日照的人们则在端午节给JL童缠上七色线,一直要彭倒节后第一次下雨才可以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佩艾虎是端午的重要习俗。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者剪裁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或者身上。端午节饰戴艾虎的习俗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裁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人们将艾剪成小虎,或者在所剪的彩虎上粘上艾叶,戴在头上用来避邪。宋代还有穿艾叶虎衣的习俗。现在有些地区,外婆和舅舅还要为新出生的小外甥准备虎头帽、老虎衣,由外婆在端午节前,送到女儿家。到了端午节那几天,家家户户都给小孩子戴上虎头帽、穿上老虎衣。 为了驱邪防病,端午这一天人们身上还要挂戴一些佩饰。 这些佩饰五颜六色,形状新异,十分明眼,也起到了增美的作用。 佩饰之一是五彩丝。汉应助(风俗通》说:“五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瘟病。”南朝梁宗僚《荆楚岁时记》注文,五彩丝又名长命缕、续命缕、辟兵增、朱索等。所谓五彩丝是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绳合并而成的细线,又称“花花绳”。到了端午这天,人们将它系在手臂上,或做成五色丝镯,套在儿童的手腕、脚腕和脖子上。 端午系五色丝与屈原有关系。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说: “屈原五月五日投泪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阁大夫,谓曰:‘君当见奈,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蚊龙所窃。今若所惠,可以徕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搏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曲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以徕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所以,唐徐坚《初学记》中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亦因屈原。”道理在此。五彩丝是由汉代朱索而来。宋范哗《后汉书》指出:“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 五色桃印就是后来的五色彩增。彩增为什么要用五色?原来在我国古代,五色被认为是吉祥之色,在中国古人心中已形成五色祟拜。神话中的女蜗是炼五色石才把破漏的青天补好的。黄帝战胜蛋尤,也是因“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风俗通》)的缘故。到了汉代,当时思想界正盛行阴阳五行之说,五色之中,黄代表中央,其余四色代表四方,五方、五色都具有神秘色彩。于是吉祥加神秘融人了风俗,汉人认为五色丝可以辟邪。汉人祟拜五色丝实际是崇拜妇女的蚕功。(风俗通)云: “五月五日,集五色绪碎兵。余问服君,服君曰:‘青赤白黑以为四方,黄为中央,装方级于脚前,以示妇人蚕功也。织麦绢悬于门,以示农工成,传声以裘为辟兵耳。” 在汉人看来,五色代表大地,而妇女的蚕功使人类获福,无所不至。此外,汉人又创造了五色丝辟鬼的说法。这一说法也出自《风俗通》: “夏至着五彩辟兵,题曰‘游光’,厉龙知其名者无疽疾。五彩,辞五兵也。按人取新断织系户,亦此类也。谨按织取始断二三寸串,级着夜矜,以已织维告成于诸姑也。后世弥久,易以五彩。又永建中,京师大疚,云厉兔字野重游光。亦但流言,无指见之者。其后岁岁有病,人情愁怖,复增题之,冀以脱祸。今家人织嫌祈,皆取着后嫌绢二寸许系户上,此其验也。” “永建”是东汉顺帝年号,可见东汉人认为五色丝可以辟邪已成为社会风气。 南北朝人对此也深信不疑,北齐魏收《五日》一诗有句: “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即指这种辟邪、辟兵的迷信。 其实在历代社会里,一些明智的人都不相信这些做法,如北宋苏轼就曾写诗表示怀疑: “圣主忧勤政治平,仁风惠泽被群生。 自然四海归文德,何用灵符号避兵。” 诗人重人力而轻神威是显而易见的。但历代民众视系五彩丝为节日的风俗,不过是表达一种心愿而已,那便是希望人人太平,特别是小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给孩子系五色丝应注意,“男左女右,以验日后肥府”(《昆新合志》)。有的地方还佩戴“老虎头”。清顾禄《清嘉录》介绍说:“编线为虎头形,系小儿胸前,以示服猛,谓之老虎头。”有的还给孩子穿“老虎肚兜”。以红布绣黄虎,斑烂可观,燕得人们喜爱。清代诗人吴曼云(江乡节物词》中写道: “乙威曾不露全身,一例牙须巧制新。咦作虎头痴亦好,管中窥豹又何人!” 佩饰之二是“健人”。这是女子过节所戴的一种头饰。《清嘉录》解释说: “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续钟珍诸状,漪人于虎,极精细,级小权贯为串。或有用钥丝金箔为之者,供妇女擂奥,又互相献奋,名曰‘健人’。” 顾名思义,“健人”就是戴上此饰,可使人身体健康。头饰往往是妇女所制,其工艺之美,充分表现了她们的聪明才智。 这“健人”在唐宋时又称为“豆娘”。所佩之物以虫兽形状为主。杭州一带,则以艾做为人形,作骑虎状,擂戴鬓间,尤为精彩。清人吴曼云写诗赞之: “画将眉目施襟裾,剪辛先知艾气除。何物幺么呼健者,势成骑虎复何如?” 与南方女子不同的是,北方女子却将小荷包、小葫芦一类的饰物播在头上。更多的人是把这类饰物别在衣裙上。特别是用麻绳或彩线扎做的小扫帚,仅寸许长,作为护身物与猴、虎鱼一类的动物饰物串连一处,戴在腰间,表示扫除邪秽,避去瘟疫,而又增添美饰之意。 “五月榴花照眼明”,端午节前后正当石榴花盛开,因此女子又有替戴榴花的习俗。 石榴;据考证源自西亚,是张蓦出使西域后带进中国来的。
不同的字體在書寫時有不同的控鋒技巧。篆、隸、楷在書寫時的調鋒過程可以比較自由,也就是說,當鋒變失控或不理想時,可以並允許隨時停頓,可以在硯蓋上將鋒理順。因爲,這類靜態字體的筆畫是獨立的,一筆寫完,毛筆要離開紙面,然後
每個人從出事那一刻起,每個人的命運已經完全被決定了。若是能夠了解清楚自己的命運發展最終結局,根據月份也能夠判斷出最終的走向與發展,具體情況還需要具體分析,做決定與打算。那麽,什麽豬是苦命豬?4月屬豬的人在4月出生,一
若是能夠擁有一個好名字,對于孩子的一生來說會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名字有特殊的意義,好名字會讓人感覺眼前一亮,有特色的名字很容易被記住,有創意性的名字也不容易重名,會讓孩子認爲自己會是世界上最爲
霜降時節除了要記得吃個柿子,梨也不能少。那麽霜降爲什麽要吃梨呢?下面,小編爲大家介紹一下,歡迎大家閱讀。 霜降吃梨的原因: 霜降作爲秋季的最後一個節
“汾享經典歡樂隨行”2014汾酒文化下鄉聯歡晚會首場演出于2014年9月20日在滑縣體育館東廣場完美謝幕,現場逾2500名觀衆歡聚一堂,共享汾酒帶來的文化盛宴,品味汾酒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讓觀衆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