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5 16:30:03 作者:老黄历 傳統節日
北宋时期中秋节有了“团圆”内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代,“中秋节”的概念已形成,而且深入民间。
“中秋节”的提法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中,这本书所记述的是南宋时的节日风俗,卷四中的“中秋”条称,“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而该书的《序》,即是吴自牧于“中秋日”所作。
宋代除继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风俗外,还有更潇洒的活动“玩月”。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条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附近居民半夜都能听到从后宫传出的音乐声,此即所谓“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连小孩都不肯睡,“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南宋时期,“玩月”热闹得更近乎疯狂。吴自牧笔下曾详细记述了临安的中秋之夜:“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
这段文字不需要翻译,相信读者也能体会到当时中秋节的热闹气氛。南宋中秋之夜可谓“欢乐之夜”,当时负责京城治安的“金吾”(相当于警察的官员)也不多事,干脆取消了夜禁。
宋代这种“玩月”的时尚,亦即大家所说的“赏月”。其实唐代已出现“玩月”一词,唐卢肇《唐逸史》中便提到唐玄宗李隆基“玩月”之事,当时名叫罗公远的道士,曾应召入京,于中秋之夜“侍明皇于宫中玩月”。
宋代对中秋节的最大贡献,是给中秋节赋予了“团圆”的内涵。后来中秋节被视为“团圆节”,源头应该在北宋。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水调歌头》里,把北宋人对中秋节的理解阐释得淋漓尽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在中秋明月夜,苏大才子毫无睡意,借酒消解对远方弟弟苏辙的思念——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每一个中国人中秋佳节里最美好的愿景!
“月饼”一词始于南宋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聚餐,是中国节日永远的主题之一,和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吃月饼”是中秋节的食俗。中秋吃月饼风俗始于何时,有不同的说法。
民间说法是始于唐初。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位经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唐高祖李渊(一说唐太宗李世民)心情大好,对着月亮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
作者:揚琴演奏曲譜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能夠遇到一個忠誠專一的人,讓自己的感情能夠從一而終。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婚姻關系都會表現搖搖欲墜,婚姻後不久就會有問題出現,完全無法與愛人和諧相處。隨著離婚的人越來越多,人們不敢對于感情抱有很大的期望
申報地區或單位:山東省單縣山東落子一名“蓮花落”,流傳于山東及江蘇和安徽的北部,因以俗稱“光光”的單頁大钹和竹板爲主要伴奏樂器,又有“光光書”的別名。它源于隋末唐初僧侶募化時演唱的“散花樂”,至宋代演化爲乞丐歌唱的蓮
夢見壕溝、水溝是什麽意思?在中國傳統解夢文化中,夢境往往具有某些征兆,那麽在《周公解夢》的夢境解析裏面,做夢夢到壕溝、水溝是啥預兆?以下是周公解夢大全查詢的結果:夢見壕溝:預示將遇到危險,應在各方面多加提防。夢見自己
夢見孩子掉落,得此夢,得此夢尤爲順遂,乃做事可得他人幫襯,聚四面八方之財運,事業發展有貴人加持,生活順遂之表現。如做此夢,主近期多有小人作祟,與他人間正面糾葛者生活不順,做事應有所收斂。春天夢之吉利,夏天夢之不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