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2025-11-12 11:30:03 作者:老黄历 傳統節日
作者:桂婷戏剧一直是古代唯一的观赏消遣方式,北方的京剧、豫剧、还有川剧都是十分有名的,在南方的歌仔戏也是很火的,在一些民族中也有着他们自己的戏剧。本期侗族文化带你了解侗族傩戏。

“咚咚推”流行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天井寨,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咚咚推”由此而得名。
“咚咚推”起源难以查考,天井寨最早的居民为龙姓侗族人,明永乐十七年(1419)从本省靖州迁来。龙姓人说:“‘咚咚推’头在靖州,尾在天井。”依此推论,这种傩戏,很有可能是明代由靖州传来的。
天井寨旧时有盘古庙、飞山庙各一座,春节期间每庙一年,轮流祭祀,祭祀时必演“咚咚推”。每逢天灾或瘟疫时,也要演唱“咚咚推”。“咚咚推”有简单情节的舞蹈,一部分是具有戏剧雏形的傩戏。所有的演唱全部用侗语。
它的剧目有反映本民族生活的《跳土地》、《癞子偷牛》、《老汉推车》等;也有《关公捉貂蝉》、《古城会》等以关公为主角的三国戏。“咚咚推”的音乐多由当地山歌、民歌发展而成,常用的曲调有溜溜腔、石垠腔、吟诵腔、垒歌等。“咚咚推”演唱时所有角色全戴面具。常用的面具称为“交目”,共有36个。
起名對于家長而言是一件格外重要的事情,每一位家長都想爲孩子起一個好聽又特別的名字。起名看似簡單,其實很難。給孩子起名不僅僅是一門學問,並且名字內也會包含父母對于孩子的期望與祝福。給孩子起名也需要格外留意,選擇最適合的
太平鼓又稱“扇鼓”、“單鼓”、“羊皮鼓”,是北京地區獨特的一種民間節慶舞蹈。它明代即出現于北京地區,清代以後日漸盛行,具有廣泛的群衆基礎。京西太平鼓早期是一種來自滿族婦女的集體歌舞,至20世紀初才有男子加入。太平鼓活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一段幸福而又長久的婚姻關系,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婚姻狀態表現得特別不穩定,離婚率也會變得越來越高。1980年出生的屬猴人,一生的感情狀況方面也會表現得截然不同,需要分析清楚。那麽,80年
(編者按)爲幫助那些已掌握了水墨繪畫基本技法、渴望創作完整的水墨繪畫作品、又苦于找不到借鑒書籍的習畫者提供一個深入學習的向導,本報特邀中國美協會員、山東省美協理事、濰坊市美協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畫壇百傑畫家時振華先生
炜字讀音是wěi,五行屬火,起名筆畫數是13劃。炜字,炜是個多音字,念wěi時,意爲光明。念huī時,指光,光輝。炜字寓意才學智謀超群,出口成章,財祿易聚,漸漸榮昌。根據康熙字典分析,炜字做男孩或者女孩名字都適合。甄